朱自清是我们熟知的散文家,你对于朱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什么看法呢?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艺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探讨朱自清散文艺术
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自1923年开始散文创造之后,写出的散文大都收集在《踪迹》《背影》《伦敦杂记》《你我》等书中,他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晰,风格委婉细腻,不论叙事状物抒情无不传神动人,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又如欣赏玲珑剔透的象牙雕”,确实使读者领受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想、寻、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用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接下来,作者又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其色调可谓浓淡相宜,更妙是写“景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作者运用通感使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展示出了荷塘月色的飘逸之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建立在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绿》中,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就作了加倍的描写。先用博喻说是“象少妇拖着裙幅”“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象最嫩的皮肤”“象湿润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较,说是北京什沙海地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与绿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梅雨潭的绿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从而让读者跟着作者一道“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再如《匆匆》,作者对时光的易逝就加倍进行描写“太阳他有脚即可,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望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到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腕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经过作家如此一番的.加倍描写,使人们不能不在“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地惊异于时光之易逝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叙事、写情、状物、抒情,无不委婉细腻,娓娓动人,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加倍地描写,巧妙地描写,拆开来与拆穿来描写,展现了客观事物的“锱铢淄渑之别”,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王雪荣.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2).
[2] 崔美歌.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5).
拓展阅读:朱自清的小节与大节
朱自清在吃这方面是从来不拘“小节”的,他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过量进食。长期的粗劣伙食,加上“贪吃”的不良饮食习惯,朱自清得了严重的胃病。
在那个时代,很少有大快朵颐的时候,倒是饥饿时常伴随朱自清,他在日记中写道:“到12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吃一点东西就行。”难得有一次聚会,朱自清就忍不住多吃了。在朱自清的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胃痛,抽搐”、“每日呕水”、“吃得太多了”等记载。
日记中关于饮食的真实记录,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朱自清,更接近历史真相,但无损朱自清的光辉形象。朱自清贪吃,是由于对饥饿的恐惧。在他的潜意识中,吃得饱,吃得好。是授课、做学问、写文章的保障。朱自清作为大学教授收入不薄,但扛不住飞涨的物价,朱自清夫妇多病,又出身贫寒之家,子女多,家累,负担重。有时他吃一块又黑又粗的面包,蘸点盐就是一顿。接受宴请时,遇到丰美的菜肴,就控制不住地多吃了起来。
严重的胃病使得健康状况急剧下降。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有朋友这样描写他:“他忽然变得那样憔悴和萎弱,皮肤苍白松弛,眼睛也失去了光彩,穿着白色的西裤和衬衫,格外显出瘦削劳倦乏态,他的一言一动都使人觉得他很吃力。”
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为精神上之抗议,但绝不应逃避个人责任。”朱自清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半年来胃病发作三次,骨瘦如柴……”
1948年8月10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为他的遗言。
在吃的方面从来是不拘“小节”的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援面粉,他以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和大节。
【探讨朱自清散文艺术】相关文章: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08-21
冬天朱自清散文12-05
朱自清散文歌声12-05
散文《背影》欣赏朱自清09-17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09-03
朱自清散文之背影11-27
朱自清背影散文鉴赏11-07
朱自清散文读书心得08-21
朱自清的匆匆散文12-05
朱自清的散文《春》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