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新而不失自然。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论朱自清散文艺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朱自清散文艺术
摘要: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自1923年开始散文创造之后,写出的散文大都收集在《踪迹》《背影》《伦敦杂记》《你我》等书中,他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晰,风格委婉细腻,不论叙事状物抒情无不传神动人,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又如欣赏玲珑剔透的象牙雕”。确实使读者领受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喜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生长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基于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绿》中,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就作了加倍的描写。先用博喻说是“像少妇拖着裙幅”、“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象湿润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较,说是“北京什沙海地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与绿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梅雨潭的绿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从而让读者跟着作者一道“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朱自清先生还主张,观察事物一是要“拆开看,拆穿来看”二是要注意“锱铢之别,淄渑之辩”。如荷塘月色就采用了“拆开来看,拆穿来看”的观察与描写方法,作者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把一个对象拆开拆穿分两次描写,极尽委婉细腻之妙。再如《瑞士》中对瑞士山水的观察与描写,各有各的山姿,各有各的水姿,作者描写瑞士的山,有的是“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有的山“像一片一片儿插着”,有的山“中间豁然开朗,一片一片的谷”,“只见一丛丛的树顶,到处是深的绿,在风里微微波动着”;有的大山峰上“瀑布左一条右一条的,多少让山顶上的云掩护着,清谈到像一些声音都没有”;有的“高山青得出烟”;有的山“积雪皑皑,高出云外”作者描写瑞士的水,具有不同的风韵,“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曳着,辟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到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茫茫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象颦眉的西子”。可以这样说,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没有两座相同的山,没有两片相同的水,真是在观察与描写中分辨出了景物的“锱铢之别”。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叙事、写情、状物、抒情无不委婉细腻,娓娓动人,这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加倍地描写,巧妙地描写,拆开来与拆穿来描写,展现了客观事物的“锱铢淄渑之别”,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中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朱自清散文读书笔记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因此,生命的意义并不体现在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现在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一定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关于朱自清的介绍,发现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己做到问心无愧,生活也十分简朴。我想,也许正是这种质朴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风如此朴素吧!
- 相关推荐
【论朱自清散文艺术】相关文章: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07-16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7-04
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08-23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7-24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9-20
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08-05
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10-02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10-29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10-24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