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诗

2024-06-04 张九龄

张九龄的诗1

  感遇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折杨柳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技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客鬓老边尘。

  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

  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

  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

  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

  万乘飞黄马,千金狐白裘。

  正逢银霰积,如向王京游。

  瑞色铺驰道,花文拂彩旒。

  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张九龄的诗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是我比较喜欢的诗人之一,我总觉得他所站的高度是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不仅仅是他岭南第一相的名衔,还在于他的诗中所流露的华贵高雅的气质。张说评论他的诗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也就是说他的诗清和淡雅,却颇有济世之用。更有人说张九龄的诗开创了王、孟、储、韦一派,由此可见他的价值。

  文人大多是希望建功立业的,尽管太多的时候是事与愿违,但学以致用应该说是所有人的梦想。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元勋之一,在玄宗朝颇有威望,要不然孟浩然先生也不会把自己的自荐信写成《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九龄敢于直言,曾早早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只可惜那个叫李隆基的主子被开元盛世的表象搞混了头脑。不过由此可见张九龄并不是个只会写诗的文人。

  有时正值也未必是件好事,最终张九龄为李林甫所忌,受到排挤,罢政事,贬为荆州长史。一个人处于忧患之中奋发图强不是什么难事,难做到的是居安思危。李隆基也好,玄宗朝的其他显贵也好,实在应该学学魏征给他们的老祖太宗的谏书。我个人认为,这首《望月怀远》也是作于此时吧,因为它的意境与作者贬官时的心境太相符了。假如单单从爱情、友情、亲情方面去品读这首诗,也许就略显得狭隘了,我觉得张九龄在诗中传达的信息体现了他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落寞与凄凉,其一,张九龄有这个思想觉悟。其二,张九龄的诗文大多数是托物言志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首句就以气势磅礴的大手笔入题,通过对时间、空间的描写,把那种淡淡的哀愁描写出来,不仅让人浮想起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水波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卷起层层白色的浪花,这一切又恰恰在柔和的月光之下。所见,黑夜漫漫,明月皎皎;所听,水声依依,波涛阵阵;所闻,海水清新;所觉,月光脉脉,海风湿润。好一派广阔的天地,好一个巨大的空间。独处于如此广阔的空间,谁不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这黑夜的力量委实太巨大了,它笼罩了一切,任何尘世间的一切实在太渺小了。它笼罩天地,笼罩着作者一颗曾经豪情万丈,曾经伟大,曾经不甘平凡的心。海水与明月,一动一静两相对比,不断转换。也许玄宗后期的时局也恰恰如黑夜一样沉沉的笼罩着大地,那水中的一轮随波逐流的明月的残影也如同作者漂泊孤独的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似。头顶的明月如同作者的理想,望之若见,追之却总不可得。理想与现实之间也许总有一种横亘着天地的距离,总有一段遥不可及的差距,恰恰如同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的差别。理想虽然高远,而自己却在尘世之中随波不定,一种在广阔的空间中的渺小感油然而生,那是在为开元盛世立下汗马功劳后被贬官的不甘,是呐喊、亢奋之后的一种凄凉,是独自的徘徊,是灵魂的独舞。这是常人体会不到的。

  也许遥远的远方实在太遥不可及了,伟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想法。诗人把同样孤独的烛光吹灭,把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叫自己独自陷入黑夜之中,我觉得此时的想法也许是最敏锐、最纯洁、最高尚的。月光照进房间。洒满整个天地,银白色的月光之下,竟然觉得有些寒意,那不仅仅是身体的寒意,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孤独与无奈所带来的寒意。灭烛怜光满中的怜字用得好,诗人的灵魂毕竟是纯洁的,因此对这纯洁的月光也有了怜惜之意。是啊,月光照着风流得意的`达官显贵,也照着穷苦困顿的平民百姓,它何曾有偏见呢?此一句又与开头相呼应,没有海上升明月,何来灭烛怜光满?没有灭烛怜光满,天涯共此时也就未显得奇妙了。觉露滋而披衣,又与竟夕遥相呼应,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

  “不堪盈手赠”出自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中的“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引用了原诗,却又高于原句。一个不堪带进了许多感情的色彩,增加了揽之不盈手的思想境地,在原诗物化于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物化于心的感情,体现了不盈手的失落与苦闷。假如现实太坏,那你该如何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作者选择了什么?假如理想不可得,那倒不如到梦中与理想作一次欢娱的约会,倒不如去梦中一朝看尽长安花。这就是高明的张九龄。

  可以说,张九龄的思想虽然被贬但还是很平静的,开元盛世那样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眼前的这点挫折也自然就是曾经沧海了。这也就是我喜欢张九龄的地方。孤独不失孤傲,平凡而绝不平庸,作者在诗文中透露一种老辣的气质。张九龄的诗文不求艳丽,而恰恰是这种文体越发显示出他经历的广泛,那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平静,读他的诗,犹如听老者、智者的教导,犹如品一杯茶,可以使你心平气和。当然这不是叫人去磨灭理想、安于现状,而是教给我们一种对待生活的方法与态度,那就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宠辱,以一种踏实的状态去面对前面的挫折。张九龄毕竟是大家,举手投足之间带着仁厚长者的风范,这也就比王勃、陈子昂这些急功近利之辈高明的地方。

  诗人早已逝去,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初的功业和曾至今?人们记住的只是一个叫张九龄名字,有谁去记作者那当初的心情?唯有这天涯共此时的明月,依旧照着这个世界,唯有这《望月怀远》的千古绝唱依旧被世人传唱至今。

  读完此诗,张九龄把我带进某种不自觉地想象,那是对于表象之下的思考与理解,我在想,我们在人世间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王图霸业?开元盛世对于我们后人来说也许只不过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外壳。功名利禄?那些风流一时的貌似伟大的人物早已被风吹雨打去。日升月沉,草木枯荣,历史的大河奔腾不息,不会为谁所停留,那么我们该怎样却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呢?我不知道,张九龄也不知道,这个世上太多太多的人都不知道。

  去吧,那海风阵阵、明月当空的夜;去吧,那些孤独苦闷。

  反复挣扎的灵魂。我只知道那“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尤在耳畔,那些为这个国家在月下徘徊的形象依旧在人们的心间。

张九龄的诗3

  [唐]张九龄

  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

  疏阴不自覆,修干欲何施。

  高冈地复迥,弱植风屡吹。

  凡鸟已相噪,凤凰安得知。

  萝茑必有托,风霜不能落。

  酷在兰将蕙,甘从葵与藿。

  运命虽为宰,寒暑自回薄。

  悠悠天地间,委顺无不乐。

  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

  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庭前揽芳蕙,江上托微波。

  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

  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

  行吟至落日,坐望只愁予。

  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

  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

  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

  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

  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张九龄的诗4

  导读:《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翻译二: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

  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写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亲友——当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我和亲人天各一方,相隔遥远,各自在天涯的一地,共看这一轮明月。前句写景,点明“望月”,后句由景入情,转入“怀远”。意境雄浑阔大,风格浑成自然,乃有名的佳句。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①怜:爱怜。

  ②满:满屋月光。

  ③披衣:披衣出屋。

  ④觉露滋:露生觉湿。有露浓湿衣之意。

  这两句是说,月夜怀远,思绪萦绕,灭烛沉思,只见月光十分可爱。惹得人思情更深,睡意全消,索性披衣起身,步出屋外,望月而又望远。伫立良久,不觉夜已深沉,露水将衣服都打湿了。两句诗蕴含深沉的怀远之情,细微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的实情实景,手法巧妙,意韵传神。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①不堪:不能。

  ②盈手:满手。

  ③寝:寝室、卧房。此指就寝。

  ④佳期:相聚欢娱的时候。

  这两句是因望月而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月光虽美,却不能满手捧着送给亲人;不如回卧室睡觉,作一个和亲人团聚的梦。构思奇妙,情感深挚,意境幽清,余韵悠长。

  【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因为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一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与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

  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

  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九龄的诗5

  晚霁登王六东阁

  【唐代】张九龄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

  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感遇·吴越数千里

  【唐代】张九龄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感遇·兰叶春葳蕤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代】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感遇·孤鸿海上来

  【唐代】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秋夕望月

  【唐代】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感遇·幽人归独卧

  【唐代】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旅宿淮阳亭口号

  【唐代】张九龄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西江夜行

  【唐代】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初发曲江溪中

  【唐代】张九龄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

  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

  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

  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张九龄的诗】相关文章:

张九龄的诗11-04

张九龄诗感遇01-11

张九龄的《感遇》诗03-24

张九龄 《归燕诗》09-04

张九龄的山水诗01-05

《归燕诗》张九龄唐诗02-27

张九龄《归燕诗》赏析12-23

张九龄的思乡诗《西江夜行》12-05

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01-26

张九龄山水诗新论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