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

2022-01-21 张九龄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 篇1

  《感遇·其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鉴赏】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

  “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

  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

  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 篇2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 篇3

  《感遇·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赏析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 篇4

  【诗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茂盛而纷 披的兰草在春天里迎春勃发,散发出阵阵香气。桂叶深绿,桂花嫩黄,在 秋色中,外形明亮而洁净,香味馥郁,传送远方。春秋也因有兰桂的生 机盎然和欣欣向荣而自然成为佳节,诗人借兰桂的特性,赞美了世间荣 而不媚的高洁品质,抒发了诗人以高尚品德自勉、不求人知的情感。诗 句兰桂并举,写兰呈其叶,写桂耀其花,排偶工整,互文见文。

  注: 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树叶下垂的样子。生意,生机勃 勃的样子。自,因为。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葳蕤(wei rui):草木叶子繁盛披拂。②欣欣:形容草木生机盎然。③林栖者:山林隐士。闻风:仰慕。《孟子·尽心》:“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溥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④本心:本性,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全诗鉴赏】

  这是诗人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感遇》组诗,凡十二首。“感遇”者,有感于遭遇之谓也。“之一”选自组诗的第一首。此诗以春兰、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达自己立身修德,恶邪守正之高尚品德。

  诗的一二句: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对象。你看,春天的兰草迎春勃发,茂盛纷披,生机无限; 秋天的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此两句源自屈原《九歌·礼魂》 中诗句: “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只是诗人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将 “秋菊” 置换为“秋桂”罢了。“葳蕤”与“皎洁”再现了春兰与秋桂勃发向上与高雅的风貌。

  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兰、秋桂之所以 “欣欣此生意”,欣欣向荣,蓬勃生机,是因为它们 “自尔为佳节”。自,各自; 尔,如此之意。即是说它们各自在适当的季节 (春、秋) 而繁茂花开,显示出 “葳蕤” 与 “皎洁”之生命特点。这里,既点出春兰、秋桂各自适应 “佳节” 之特性; 又暗示兰、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长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本质特征。

  诗的五六句写人对兰、桂之欣赏。先用 “谁知” 一转,由前四句的物象转入对人的描写。那些 “林栖者”,即居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因而“闻风坐相悦”,闻到兰、桂的芳香,顿生爱慕之情。坐,久坐之意,意谓爱慕之深、爱慕之殊。

  诗的七八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综合前意,再次肯定兰、桂不求人荣的高尚品质。尽管兰、桂被人欣赏、爱慕,但它们是不希望 (何求) “美人” (“林栖者”) 来攀折、欣赏的。因为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本心”)使然,并非是为了博取“美人” 的欣赏而如此。全诗到此,意旨豁然: 那些如春兰、秋桂的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了博取功名富贵,而仅是尽到他作人的本份。自然,春兰、秋桂也是诗人的自喻,表明自己虽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坚贞清高的气节。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诗意温雅深邃,然又自然贴切,无造作之痕,有平易之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诗意贯通,结构严谨。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 篇5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一

  唐代:陈子昂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译文: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月牙儿从西方极远之地生长,太阳落山后就变化上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圆月正向东方运行满盈,阴暗月魄已在早晨凝成。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从混沌元气萌生了天地,三代纪元就已交替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天道谅必还是这样存在,三正五德谁能加以确证?

  注释: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生:一作“出”。西海:指西方极远之地。幽阳:指落山后的太阳。代:一作“化”。

  圆光正东满,阴魄(pò)已朝凝。

  圆光:满月。正:一作“恰”。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赏析:

  本首诗是《感遇诗三十八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公元686年(垂拱二年),其二十九作于公元687年(垂拱三年)。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精选5篇)】相关文章:

感遇张九龄其一翻译赏析11-04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09-04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11-02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10-23

感遇张九龄其一赏析10-23

张九龄感遇其一翻译10-25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10-30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12-30

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11-05

张九龄《望月怀远》古诗赏析 张九龄《溪行》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