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一别一辈子》

2023-11-20 张爱玲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一别一辈子》,欢迎阅读与收藏。

  张爱玲——《一别一辈子》

  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相见不如不见。

  有些事一别竟是一辈子,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

  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

  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有些人是有很多机会相见的,却总找借口推脱,想见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有些事是有很多机会去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

  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不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

  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也许只是赌气,也许只是因为小小的事。幻想着和好的甜蜜,或重逢时的拥抱,那个时候会边流泪边捶打对方,还傻笑着。该是多美的画面。

  没想到的是,一别竟是一辈子了。

  于是。各有各的生活,各自爱着别的人。曾经相爱,现在已互不相干。

  即使在同一个小小的城市,也不曾再相逢。某一天某一刻,走在同一条街上,也看不见对方。先是感叹,后来是无奈。

  爱着的并不一定拥有。

  拥有的并不一定爱着。

  也许你很幸福,因为找到另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也许你不幸福,因为可能你这一生就只有那个人真正用心在你身上。

  很久很久,没有对方的消息,也不再想起这个人,也是不想再想起。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 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五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生病的;身体不舒服的;体衰的。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

  生平经历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生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世人所有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于同年8月14日在纽约市政府公证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张爱玲成就荣誉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的美国永久居民卡、美国结婚证、死亡证上写的出生日期均为9月30日,香港大学学生纪录的出生日期为1920年9月19日,学校注册文件可能有误)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的贵族府邸。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藕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廷重(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黄素琼)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亲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一英文秘书职位,父母和姑姑张茂渊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

  1928年,父亲带着张爱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

  1930年,在母亲的坚持下进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时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1931年,在小学写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小说,在同学中传阅。同年秋,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

  1932年,首次发布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载于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总第12期,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纸杂志。

  1933年,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文章。

  1937年,夏,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

  1938年,年底参加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

  1939年,张爱玲考上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随后与好友炎樱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同年,张爱玲不仅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1947年,张爱玲应邀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

  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为笔名发表小说《十八春》。

  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驻港办事机构。

  1954年,张爱玲两部带有政治倾向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先后在《今日世界》连载,后者张爱玲本人也承认是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的“授权下”写的,连“故事大纲”都被拟定,写作时还有他人参与。

  1955年秋,张爱玲以中国专才难民资格去美国,落地即时拿到“绿卡”。

  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8月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1958年,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助半年,在加州专门从事写作,发表小说《五四遗事》,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

  1960年,张爱玲正式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的邀请,张爱玲去台湾收集资料后赴香港创作电影剧本《红楼梦》《南北和》及其续集《南北一家亲》《小儿女》《一曲难忘》,回美国后还创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

  1966年,把中篇旧作《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在香港《星岛晚报》连载。

  1967年,任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

  1969年,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两年后离职。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

  1976年,出版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4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历史评价

  作家白先勇: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作家李欧梵: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作家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作家贾平凹: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作家王小波: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作家王安忆: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作家叶兆言: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作家于青: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于历史深处,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对于五四呐喊时期便显得更深刻和有力。

  作家陈克华: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张爱玲——《一别一辈子》】相关文章:

张爱玲的《一别一辈子》07-03

张爱玲《一别一辈子》原文赏读09-01

张爱玲一别便是一生07-05

张爱玲经典诗词:一别,便是一生!05-28

张爱玲的经典诗词:一别,便是一生!06-25

那一别忧伤散文07-02

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原文及赏析05-18

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原文及赏析05-01

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原文及赏析05-02

张爱玲 金锁记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