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眼中的鲁迅

2023-08-08 张爱玲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鲁迅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眼中的鲁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 1

  在民国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不仅众多的草根实现了政治上的逆袭,而且涌现出了很多的天才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及可以称之为大师的人物。提起鲁迅和张爱玲,总感觉两人不是一个年代,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就好像时下的李敖和张小娴一样没有交集,要说有,充其量都是主要以文字和思想示人。

  其实也就是这样,鲁迅作为19世纪的“80后”,而张爱玲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人。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张爱玲还是一个16岁大的花季少女。

  两人的家境说是相似,其实也不尽相同。鲁迅先生是家道中落,从一个小康家庭坠入困顿局面,生活拮据。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28~1904)曾是前清“体制内”的人物,37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殿试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但仅仅过了三年就散馆。

  之后,周福清又当了金溪县知县这个芝麻官。即使这么一个小官,也遭到弹劾,被朝廷以“归部改选教职”为名处分,直到1888年才被循例捐升内阁中书。虽是京官,但十分清苦,无丝毫油水可捞。按照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乡》中说,“虽然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其清苦程度可见一斑。

  等到了1895年的时候,由于母亲(也就是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周福清离京回乡为母奔丧守孝。翌年,因为慈禧六十大寿,恩科提前一年举行乡试。而周福清因为对当时浙江的主副两个考官比较熟悉,就想通过行贿帮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顺利通过。

  不料行贿之时苏州知府也在现场,于是事情败露,投交信函的佣工当场被抓,周福清也最终被判以死刑。之后,鲁迅的父亲又身染重病,由是开始家道中落。

  张爱玲的家境比起鲁迅相对要好一些。但是,他的祖父张佩纶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中法战争爆发后,因为张佩纶主战,那些平时嫉恨他的人就说“你说打,那你就去打吧”之类的话,让他去打仗。张佩纶抵达福建后,那些官场老油子也乐得推卸责任,放开手让张佩纶去搏。但是,文人只会清谈,真让他去做就怂了。

  战事以失败告终,张佩纶本人在大雨中顶着铜盆逃走,并且被福建人嘲笑:“两何没奈何,两张没主张。”(“两何”指福建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两张”指会办军务的张佩纶、福建巡抚张兆栋。意思是说他们没主张,坐失战机,几乎全军覆没。)后来他遭到朝廷革职,流放边疆。1888年流放归来,张佩纶进入李鸿章幕下,因为当时张的妻子已死,李鸿章便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他。

  不过等到张爱玲父亲那一代的时候,张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全家上下碌碌无为,而且沉浸于“祖上阔过”的不思进取心态之中,整天高谈阔论“我们老太爷”“相府老太太”。张爱玲在这样看似生活条件很优厚的家庭中,生活得其实并不幸福。相对于鲁迅的家道中落、苦难而带来的不幸,张爱玲这种不幸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两人各自不幸的人生使他们看透了世间的冷暖,对这个黑白世界的认识也格外透彻。

  鲁迅因一篇批判封建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而声名鹊起,日后他又撰写了大量的杂文小说来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国人的麻木,被后人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张爱玲虽说以写男欢女爱的小说而名扬天下,但是,其早期用外文和后来写的一些小品文、散文之类的,对中国人的心态洞察得十分分明,格外到位,让中外读者都啧啧称奇。

  从其《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一文中就可窥见一二,譬如她批判中国人的拥挤:“据说全世界唯有中国人骂起人来是有条有理、合逻辑的。英国人不信地狱之存在也还咒人‘下地狱’,又如他们最毒的一个字是‘血淋淋的’,骂人‘血淋淋的驴子’,除了说人傻,也没有多大意义,不过取其音调清楚,聊以出气罢了。中国人却说:‘你敢骂我?你不认识你爸爸?’暗示他与对方母亲有过交情,这便给予他精神上的满足。”

  批判中国人缺少私生活的这一问题:“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无事不可对人言’,说不得的便是为非作歹。”

  除此之外,张爱玲对爱国还有一种独特的见解:“多数中国人爱中国而不知道他们所爱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是:迟早理想要撞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我们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中间,比不得华侨,可以一辈子隔着适当的距离崇拜着神圣的祖国。”

  由此不难看出,张爱玲在琢磨国人的心理上,以及对国人的批判上并不逊于鲁迅。只不过张爱玲也许是太不在乎政治了,由于和胡兰成的婚姻,也不免遭人指指点点,所幸后来定居美国,不然以后命运真不敢预期。

  那么在这个对国人的品性有着独到见解的奇女子眼中,同样是批判国人劣根性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想大概是有着一种即使不是崇敬也是惺惺相惜的感觉。定居美国后的张爱玲到了晚年,在美国丈夫去世后,很少与外界联系,经常宅在家中,不接电话,拒绝见客。

  但也有破例,她曾经长时间的接待了一位来自台湾名叫水晶的粉丝。水晶本名叫做杨沂,他也是吃了张爱玲的两次闭门羹后,才得以见到这个旷世才女。他非常喜欢张爱玲的作品,甚至达到了可以背诵的程度,和张爱玲也很能聊得来,有着共同的话题,甚至有着一见如故的感觉。

  在这次谈话中,张爱玲谈到了鲁迅,张爱玲“觉得他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这一传统等到鲁迅一死,突然中断,很是可惜。因为后来的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的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很是可惜”。

  张爱玲的这番评价虽然有些偏颇,但亦是中肯的。张爱玲虽然也曾在文章中间接或直接地提到鲁迅及其作品,但像此番评价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也许张爱玲不愿意用过多的笔墨赞颂鲁迅,只是在私下场合表示,由他人公之于世,不得不说和其年少成名的傲气有关。但不容否认的是,鲁迅和张爱玲,算得上是那个时代文人的两个典型代表。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 2

  在鲁迅先生去世时,张爱玲还只是个中学生,是为后辈。同为民国时期名气和影响力都非常大的知名作家,张爱玲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也是让人有点好奇。虽然我们几乎看不到张爱玲在自己文章中对鲁迅先生直接的评论,但在她的散文中,有对鲁迅先生的译著《死魂灵》的引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期间,张爱玲曾将自己的小说《秧歌》寄给胡适,并写信说:“我希望您肯看一遍《秧歌》。假使您认为稍稍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那我就太高兴了。”这“平淡而近自然”就是鲁迅先生给《海上花列传》所下的评语。

  上世纪四十年代曾经在上海红极一时的张爱玲,五十年代去了美国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她为了作品能在美国打开局面是颇费了一些功夫的。由于胡适在美国呆得时间比较长,各方面关系比较深厚,在那种情况下若能得到胡适的指导,想必张爱玲也是求之不得的。因此她在致胡适的书信里,极为看重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1973年6月,张爱玲在美国难得地接受了台湾编辑水晶的访谈,那次谈话持续了长达七个小时,其中有谈到鲁迅。张爱玲说鲁迅“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这一传统等到鲁迅一死,突告中断,很是可惜。因为后来的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的都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在可惜。”

  虽然张爱玲并未和鲁迅有过直接的交集,可是与张爱玲有过婚姻关系的胡兰成在自己的文章中是经常提及鲁迅先生的。胡兰成1925年在杭州蕙兰中学读书时,和他的同学都是热血的五四青年,都很仰慕鲁迅先生。胡兰成还在1933年的春天,寄了一册《西江上》给鲁迅,鲁迅在日记本上也有记过一笔,“得胡兰成自南宁寄赠之《西江上》一本”。

  胡兰成曾遗憾在鲁迅生前未有过一面之缘,在鲁迅先生去世后,胡兰成还带着仰慕的心情去拜访了许广平。总之,胡兰成对鲁迅的作品是读得挺深的,就连张爱玲也说他“文笔学鲁迅学的非常像”。而胡兰成在与张爱玲交往期间,想必他们是没少谈论鲁迅的。

  只是,张爱玲对于时代和政治都是疏远的态度,她说自己只是个“拘拘束束的小资产阶级”而已。但在对人性的揭露方面,张爱玲的深刻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是有一比,而胡兰成曾评价张爱玲在这方面对于鲁迅有承继关系。

  鲁迅先生因为去世的早,而张爱玲去了美国之后,因为离开了中国的文化氛围,她的作品似乎也失去了根基,虽然能熟练运用英文写作,只是对于美国读者而言,要理解她作品中显著的中国特色,总还是有些隔膜的。

  胡兰成曾写过一篇文章《周作人与鲁迅》,他说周作人与鲁迅是一个人的两面,虽然两人在文字和人生观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相对于鲁迅的愤怒与悲哀,周作人则过于庄严了。鲁迅是生活于人间,周作人是寻味人间,两人的格局与境界是相差很远的。

  在这一点上,相比于鲁迅,张爱玲也是明显不大看得上周作人的。她在1988年写的杂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一文中,嘲讽周作人写散文总喜欢谈吃,但来来去去就是绍兴那几样节俭清淡的菜,那样不厌其烦地炒冷饭不免使人感到厌倦。

  因此,起码在格局方面,张爱玲和胡兰成都是仰鲁迅而抑周作人的。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相关推荐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相关文章:

我眼中的张爱玲简介12-08

我眼中的鲁迅200字作文(通用51篇)12-04

张爱玲的语录11-10

张爱玲情话09-20

张爱玲名言09-22

张爱玲的经典句子11-04

张爱玲的名言11-05

张爱玲经典语句10-27

张爱玲经典情话10-19

张爱玲语录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