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越州赵公救灾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翻译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灾害覆盖的范围有多少乡,能够养活自己的百姓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等水利工程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家,和尚道士以及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账簿上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全州百姓中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聚敛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粮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百姓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点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家逃荒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就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府仓库储备的粮食,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如受赈者一样得到方便。又雇用民工修缮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人,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尽可能地借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责成债户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收容病人的病房,安顿患上疾病无家可归的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所有死去的人,让(人)就地埋葬他们。
按以往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三个月就应当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底才结束。救灾工作权宜从事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下属请示的事,有的对救灾有利方便,大多马上准予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药品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这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所作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经营安排的措施前前后后整个过程,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他救灾虽然只在越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以传给后人。灾害的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好准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较大差距了;不熟悉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所以特意到越地访询,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并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呢,也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些救灾的具体条规办法可以不须多长时间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
赵公于元丰二年从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的官职退休,在衢州安家。他在朝延上的直道正行的品德,在身上体现出的和乐平易的德行,这里不再记载。记叙了他值得效法的救灾措施和政绩,把它作为《越州越公救灾记》。
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的文学作品介绍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在《答李沿书》里他说:辱示书及所为文,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爱且畏者也。末曰其发愤而为词章,则自谓浅俗而不明,不若其始思之锐也。乃欲以是质乎予。夫足下之书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欤?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天下国家而已,非汲汲乎辞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此其所以为孟子也。
此外,在《与王向书》、《回傅权书》中也有类似的见解。先道德而后辞章,这是曾巩的一贯主张。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曾巩的文章同韩、柳、欧、苏各家相比,便显得质朴少文。韩、欧诸公虽也说过先道后文一类的话,但他们毕竟还是重视文采,曾巩则不很讲求文采。
当然,曾巩虽然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这是曾巩文章的特色。这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例如《赠黎安二生序》一开始说: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然后说,读了他们的文章,认为: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再说下去,便说到黎生将行,求曾巩赠言,以解惑于里人。于是曾巩乃大发议论如下: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之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像这样的笔墨虽然不及韩愈的赠序那样纵横变化,故作姿态;却也写得曲折尽意,很有波澜。而且语出自然,无造作之迹,这一点又近似欧阳修。再有,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例如《越州赵公救灾记》,写知越州的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云: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还有,曾巩为文,一般说来,是长于记叙、不多写景的,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几乎不写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即是一例:其路在闽者,陆出则厄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土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上下,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豪分,辄破漏。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势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这段文字是写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险的,形容刻画,可谓精工。同柳宗元山水诸记相比,自有特色。 由此看来,曾巩为文虽少景物描写,却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偶一为之,也能臻于极妙之境。
此外,曾巩还有一些论及学术、艺术的文章,例如《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纵论古今,更多学者气息。
《宋史》本传论及曾巩的文章: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这一评语,比较切合曾巩文章的实际。纡徐简奥,概括了主要特点。
曾巩生前与身后,都不曾以诗见称。但他一生作诗也并不少。而且有些诗中还抒发了不见于文的思想和情感。在文章里,曾巩不像欧阳修那样指陈时弊,而在诗中却有所涉及。例如《胡使》诗云:南粟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还来里闾索穷骨,斗食尺衣皆北输。中原相观双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这样的言语,在曾巩的论政之文中不曾有过。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的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剥夺百姓的衣食,养肥入侵的军马。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曾巩循循儒者,于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
曾巩还有《追租》一诗,其中有句云:赤日万里灼,禾黍死硗确。饥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公卿饱天禄,每肆诛求虐。这是说天旱民饥,而官方不恤。曾巩在这里颇有为民请命之意。最后说: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面对民间疾苦,曾巩是无能为力的。
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似乎没有什么抱怨。几次上书,皆以侍亲为言。但在诗中,有时也微露不满。例如《东轩小饮呈坐中》云:二年委质系官次,一日偷眼看青山。念随薄禄闲垂首,似见故人羞满颜。及门幸得二三友,把酒能共顷刻间。海鱼腥咸聊复进,野果酸涩谁能删。谈剧清风生尘柄,气酣落日解带镮。瑰材壮志皆可喜,自笑我拙何由攀。高情坐使鄙吝去,病体顿觉神明还。简书皇皇奔走地,管库碌碌尘埃间。功名难合若捕影,日月遽易如循环。不如饮酒不知厌,欲罢更起相牵扳。
又如《人情》诗云: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早晚抽簪江海去,笑将风月上扁舟。
在这样一些诗里,曾巩流露了更真切的情感。曾巩不是诗人,但在诗里却更体现了他的全人。总的看来,曾巩一生,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
曾巩咏柳赏析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注释10-09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11-05
《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09-27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2篇05-29
《越州赵公救灾记》注释及翻译11-13
《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10-24
《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11-08
《越州赵公救灾记》背景赏析09-29
《越州赵公救灾记》全文注释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