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了解徐志摩的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
3、以本诗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走进徐志摩;
4、品读诗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设想】
1、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综合呈现,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重在诵读和感悟,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结合徐志摩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情。
3、品读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英国剑桥大学的照片,配以轻音乐,了解康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重点信息: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欧游归来之时,实是回忆之作。“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在伦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剑河),以剑桥大学驰名于世。1920年9月徐志摩因景仰罗素,放弃了他在美国即将获得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前往英国,想成为罗素的弟子,但罗素因在欧战时力倡和平而被康桥的三一学院解聘,离开康桥。徐志摩只好当一名没有学籍的选修生,在康桥度过了一年(1921——1922),攻读经济学学位。本诗作于1928年秋再次访问母校后的归途中。
三、诵读体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重现;
3、讨论: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结合诗歌意象具体分析。
明确:
这首诗写的是离别康桥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以“作别”开头,营造了一种别离氛围,无限依恋。
第二、三、四节:“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意象,分别写出康桥的美丽、慈爱和浪漫,并逐步推进,将“我”对康桥的依恋、难忘等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第五、六节:诗人对康桥的情感在“寻梦”中达到高潮!诗人多想“放歌”,但此时此境,离愁别绪,只能是“悄悄”与“沉默”。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开头呼应,节奏一致却又富有变化,回环往复。看似潇洒的离去,却有着逝者如斯的无奈。云彩虽然带不走,但康桥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那是一种情结、一种永久的怀念。
点拨: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中写道,“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学习经历对于徐志摩来说,是意义非凡的,让他的思想和意识发生了改变,所以作者对康桥这一具体的环境,有一种依恋,一种情结。
四、再读诗歌,感悟提升。
讨论:这首诗是一篇华美的乐章,请仔细阅读、思考、分析、归纳,你觉得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诗歌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这种美感是丰富而多样的,语言、意境、意象、韵律等等,请大家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新月诗派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一)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二)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三)绘画美即是辞藻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五、拓展延伸,走进志摩。
课后活动: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徐志摩的生活经历,再读一读徐志摩其他的诗歌和散文,判断一下徐志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诗文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 象:金柳 柔波 星辉 软泥 青荇
情感:悄悄 轻轻 沉默——无限依恋之情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重点难点:
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
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示标(略)
二、检查预习
1、艾青简介: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2、解释词语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三、有感情地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结构: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于作者,但由于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或者说,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六、布置预习:
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
1、学生讨论回答
2、明确:
A、通过精细描写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进行无休无止的各种劳动;°劳作之后,体现对诗人慈母般的爱,在流尽乳法后,又到地主家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排比句式,像特写镜头,写出她的勤劳、纯朴和善良的品质,她劳作时含笑,说明她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计较劳累、辛苦,深爱自己的乳儿,一种宽厚品格跃然纸上。在表现她蒙蒙善良宽厚性格的同时,渗透着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指导研读4.7小节。)
B、不仅如此,还着力描写她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疼爱乳儿,一往情深(作者也带着深情记叙)研读8小节
C、诗人对大堰河的歌颂,也是对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嫂嫂品德的歌颂,揭示她们的悲惨命运(12小节),
二、通过这一形象,要表达的主题。
通过描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抒发了对其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牢房阴冷,晓雪飞舞);同时,在叙述悲惨一生的同时,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
三、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四、与《词二首》比较:
在抒情上的不同特点:
1、《词二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大堰河》:间接、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2、表现手法:前者,想象联想,借助神话来抒情;
后者,排比、对比、反复来抒发强烈情感
五、预习:《中国当代新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教案设计说明】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国、再别康桥。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 掌握轻重,注意节奏,读出诗歌优美流畅的旋律
1、配乐:《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读出自己要强调的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范读诗歌)
关于轻重音的把握 轻音如何读出强调的意味
四、体味意象,感知内容,读出诗中隐藏的康桥情结
试从每一节诗歌中找出一个主要意象,老师指导朗读,分析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板书设计:
星辉:狂放
↗ ↘
潭:梦想 ↘
↗ 夏虫: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悦 ↘
↗ ↘
云彩 :伤感 云彩:伤感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应该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缓步飘然离去的形象,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第2节,写岸边的金柳树倒映在康河里,仿佛夕阳中的新娘,要读出诗人无限眷恋和喜悦之情。
第3节,写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出诗人对康桥深深的陶醉。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要读出诗人融情入景,将梦想全部融入康桥。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要读出他幻想着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的狂放。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要读出情感回归沉寂的惆怅。
第7节,与开头呼应。重章叠唱,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也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情感线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结:这一系列“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构筑了哀而不伤,离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依恋不舍。《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五、 欣赏配乐朗诵。
六、学生再次配乐朗读。有时间请同学做朗读点评。
七、尝试全班一起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课后看看电影《人间四月天》。
3朗读并赏析徐志摩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一、教学重点
1、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 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 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 、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 曲《阳关三叠》入境,与 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 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来源:]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 (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 (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 (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 (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 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 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 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 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 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使用: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2`)
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
(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5`)
教学环节
通过投影,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教师板书:康桥:即“剑桥”1928年11月6日,《再别康桥》。
教师活动
学生明确: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学生活动
(二)朗读全诗(8`)
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2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环节。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读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讲授:《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提示: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教师活动
明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重点赏析的部分。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明确: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明确: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明确: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分析
明确: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明确: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明确: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归纳总结(3`)
教师小结:
明确: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四、布置作业。(其中课堂作业5`)
板书设计:
1、诵课文(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背)。(5`)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别康桥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离别的对象特别
2、营造的气氛轻松
3、意象的选择新颖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1、形式:建筑美
2、语言:音乐美
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09-26
再别康桥的教案06-24
《再别康桥》教案08-05
再别康桥 教案09-11
《再别康桥》的教案07-03
再别康桥教案10-09
《再别康桥》教案09-21
《再别康桥》 教案07-09
《再别康桥》教案01-16
《再别康桥》的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