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2021-12-07 再别康桥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诵,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赏析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

  引入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导入。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检查预习

  1.字词

  2.学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关知识。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创造和音韵和谐。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三、听《再别康桥》录音朗诵,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1.点名朗读要求字正腔调圆、节奏感强、有感情

  2.师生齐读

  四、分组朗读、讨论、讲析,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一)、体会音乐美

  1、分组朗读,讨论:我们读这首诗,感觉很美,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2、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3、我们读古诗,古诗讲求韵律,那么这诗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请同学讨论找出韵脚?

  4、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

  这首诗读来让我们感到:舒缓、轻柔、低沉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体会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三)体会建筑美和诗人的感情

  1、分组讨论学生自读、全班齐读诗的基础上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愁绪、眷恋、惜别、依恋

  2、康桥,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诗人表达感情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

  3、齐读、赏析第二节。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4、齐读、品析第三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青荇”表达感情的?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2)文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甘心”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3)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5、齐读、品析第四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清潭”表达感情的?

  (1)第四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3)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6、总结本诗的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五、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六、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的感情。

  1、回头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七、课堂内容小结,看《再别康桥》视频,听录音,再次感受徐诗的“三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或者是有灵性的,作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

  学习了本课,我们同学们要学会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八、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

  2.徐志摩是格律诗“三美”的实践者,谁提出的“三美”主张。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

  九、板书

  再别康桥

  作别

  金柳

  内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

  潭水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寻梦

  沉默

  告别

  音乐美回环往复韵律和谐

  形式:三美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教案设计说明】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国、再别康桥。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 掌握轻重,注意节奏,读出诗歌优美流畅的旋律

  1、配乐:《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读出自己要强调的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范读诗歌)

  关于轻重音的把握 轻音如何读出强调的意味

  四、体味意象,感知内容,读出诗中隐藏的康桥情结

  试从每一节诗歌中找出一个主要意象,老师指导朗读,分析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板书设计:

  星辉:狂放

  ↗ ↘

  潭:梦想 ↘

  ↗ 夏虫: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悦 ↘

  ↗ ↘

  云彩 :伤感 云彩:伤感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应该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缓步飘然离去的形象,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第2节,写岸边的金柳树倒映在康河里,仿佛夕阳中的新娘,要读出诗人无限眷恋和喜悦之情。

  第3节,写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出诗人对康桥深深的陶醉。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要读出诗人融情入景,将梦想全部融入康桥。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要读出他幻想着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的狂放。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要读出情感回归沉寂的惆怅。

  第7节,与开头呼应。重章叠唱,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也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情感线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结:这一系列“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构筑了哀而不伤,离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依恋不舍。《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五、 欣赏配乐朗诵。

  六、学生再次配乐朗读。有时间请同学做朗读点评。

  七、尝试全班一起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课后看看电影《人间四月天》。

  3朗读并赏析徐志摩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 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 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桥,再会吧!》 )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 )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

  (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

  (二)走近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三)了解背景

  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

  (四)初读感受

  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

  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

  (五)再读把握

  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离别

  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

  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

  寻梦不得他如些忧伤,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适先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的现实的历史”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正是他追求这单纯信仰的最好的例证

  (六)精读体会

  1、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

  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绘,给我们再现了诗中的美景,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但作者的情感在诗中不着一字,却处处含情他是怎样表现的呢,完成下面的连线题你一定有发现

  云彩 永久恋情

  金柳 低落伤感

  水草 梦想孕育

  彩虹(梦) 激情澎湃

  星辉 喜爱难舍

  夏虫 欢喜眷恋

  明确:我们把那些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物象称为意象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体现不同的情感

  (七)美读涵咏

  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 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

  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

  (八)链接抒写

  1、理想破灭却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现在了诗歌上全诗有三美:一是音乐美,二是绘画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诗行的排列,它是错落有致的,看起来美观大方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也动笔写一写(链接生活视频)

  2、展示师下水作《若相离,槐花忆!》

  (九)课堂总结(略)

  (十)布置作业

  1、找出诗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点字、词、句加以品味,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现代格律诗,运用今天学过的赏析方法法加以赏析

  3、仿写现代诗

  (十一)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

  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

  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三、品读意象,领略“三美”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别关键词、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品赏诗词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现代诗词的能力。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别康桥》。

  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二、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概述诗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三、示范朗读课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生讨论:(展示课件)

  ¨一、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内容和形式

  二、具体分析《再别康桥》的内容(节)

  1、234、5、6、7。

  六、学生讨论:《再别康桥》语言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再次朗读本诗,讨论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展示多媒体课件)

  八、其他作品欣赏

  (展示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国剑桥大学掠影

  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巩固练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

  十二、课后作业

《再别康桥》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 zǎi 一年半载

  zài 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节:

  三个“轻轻地”:难舍难分,奠定全文基调,轻柔缠绵。

  第二节:

  新娘: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眷恋。

  艳影:不仅荡漾在水中,也荡漾在诗人心中。

  第三节:

  招摇: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板书:

  康桥 互相依恋

  甘心:诗人对康桥的依恋诗人。

  第四节:

  潭:拜伦潭。在康桥的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游玩。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富有诗意。

  第五节: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离别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寻“彩虹般的梦”,游玩到很晚才归来, 李清照也曾有诗句“兴尽晚回舟”,可见诗人非常快乐。归途中看见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见诗人快乐到极点。

  第六节:

  想到要和康桥离别,诗人情绪低落下来,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会离别的滋味。连康桥的夏虫也似乎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也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板书:

  沉默 康桥

  第七节:

  “悄悄地”表明诗人不愿也不舍破坏心爱的康桥的氛围和情境。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既不愿破坏康桥的完整,也写出了诗人的潇洒。

  美丽康桥,让诗人情不自禁喜欢上它,也恰恰由于诗人心中充满爱意,康桥才在诗人眼里显得更加秀丽。以至诗人说出:“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但尽管诗人非常喜欢康桥,他还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缠绵又潇洒。

  板书:

  再别康桥──缠绵而潇洒

  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2、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我们重点鉴赏“柳”这个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七、感受音乐美

  (先放配乐朗诵学生感悟,再分男女诵读,然后叫一个学生诵读)

  八、结语

  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9篇

2.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7篇

3.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五篇

4.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9篇

5.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五篇

6.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九篇

7.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八篇

8.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8篇

9.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6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