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记录

2024-07-08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全诗笼罩了一层平淡的色彩,这正符合诗人当时无奈的心境与黯然的情愫。

  多媒体展示: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著名诗人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

  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还有呢?

  生:……

  师: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中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一下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油油的”是个叠音词,有强调突出事物特征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根据二至四节中的任何一节的描写,画出一个画面。

  生:独立作画──公开展示──相互鉴赏。

  师:除了观赏“金柳”,“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他真的“在星光斑斓里放歌”了吗?依据是什么?

  生:没有。因为第六节第1行就说“我不能放歌”。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师:这种表现方法,是从对方着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明明是诗人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是在向他招手致意,在欢迎他的到来。

  师: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诗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同学把第五节朗读一遍,请语文科代表把第六节朗读一遍,要读出两节诗不同的情感体验。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禁不住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而第 6节则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谈,反复回旋的意思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师:诗人为什么“轻轻的”走?这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走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的意思就是很轻。我们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试读一遍。然后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齐读)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听一听录音朗诵,然后大家集体朗诵一遍。

  (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下面布置作业。就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的意象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1、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 ,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4、动静结合,以静衬动。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 相关推荐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记录】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03-25

再别康桥的课堂教学设计04-24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04-20

《再别康桥》的课堂教学设计04-24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03-31

《采薇》课堂教学记录04-21

再别康桥04-13

再别康桥 赏析03-22

《再别康桥》学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