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形式、意味可以说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它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那形式中的“意味”是诗人心灵的语言,值得大家去品味。下面的优质课教案希望你能喜欢。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一)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
(1)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 “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 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3)第五~六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两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徐志摩心中的梦是什么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处歌唱什么呢③为何又不能放歌④为何选择沉默地离去)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 “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梦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是“爱”“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爱”,“找寻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者”。而康桥,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梦想,他觉得,在康桥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读者才更能体会他将离去时的忧伤。
(4)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应该结合第一节来鉴赏,难道仅仅是为了呼应第一节吗?)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2.对比古人写的离别诗句,鉴赏《再别康桥》的独特意境。
(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
(2)列举古人写的离别诗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相同之处是:离别情绪感伤沉重。
(3)对比分析,《再别康桥》创设的离别情境的特点
①离别的对象特别
②离别的气氛轻松
③选择的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创设的情境清新飘逸,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特色。
(五)结语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 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内隐式结构与意味
《再别康桥》,从表层结构上来看,是一首容易读懂的诗。从开头的“作别”到结尾的“挥一挥衣袖”,这样的圆合,点明了标题中的“别”。由此可见,这是离别诗,主题是离别与离别的感伤。
离别之地,是“康桥”。围绕着“康桥”,以如下五幅画表现了康桥优美的自然风光:
第一幅:“波光艳影”图
河畔的柳树,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金色的柳枝随风轻轻摇摆,使柳更加婀娜多姿,像极盛妆的新娘,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也荡漾在诗人的心头。
第二幅:“青荇柔波”图
康河里的水草,随着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细软的水波中忽而向上,忽而向下,就像在向诗人挥手致意。在如此润滑碧绿之地,诗人深受感染,情愿化作一条水草,沐浴在康河的青波里,接受她温柔的爱抚。
第三幅:“榆阴清潭”图
榆荫下的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将彩虹揉碎一般。
第四幅:“青草漫溯”图
到晚上,载着满船星辉,逆流而上,划向青草更青处。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
第五幅:“沉默康桥”图
康桥一片静寂,夏虫也在沉默,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
这五幅流动的画面,营构了康桥特有的静美,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种“景+情”合一的表层结构,是否就是徐志摩先生所要呈现的呢?诗的内里是否还有着特有的意味呢?
我们再读读全诗,抓住这样几个关键意象思索:
1、金柳 2青荇 3、康河 4、榆阴潭 5、梦
徐志摩先生为何要选取这五个意象,恐怕有人会说,很简单,它们最能表现康桥的风景特色呀!
这里笔者要说,这不是随意的选择.固然选它们可以表现康桥的美,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内隐着另一层结构,这就是“城+人”合一结构。
我们知道,“康桥”就是“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它不仅是风景胜地,还是英国学术和文化中心。在当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派的发源地。
徐志摩先生1920年9月24日本是慕罗素之名而去英国的,起初并不在康桥大学,而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的也不是英国文学,而是政治学。1920年11月19日,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他结识了狄更生先生、林宗孟先生和他当时只有十六岁半的女儿林徽因。第二次与狄更生先生相遇是在林宗孟先生的家中喝茶,当时徐志摩正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已近半年。由于得到狄更生先生的热心帮助,他终于获得了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特别生的资格而在那儿修习,迷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开始了他的文学之旅。
可以说,徐志摩先生康桥求学生涯并不长,但这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影响了他一生。学习上,他的浪漫诗歌创作臻于成熟,将华兹华斯的理论变成了纯美而感伤的诗海;生活上,他爱上了林徽因,情感之舟驶向了一片汪洋。
康桥,在徐志摩的人生世界里,不仅是一般意义的校园,而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在他的散文《吸烟与文化》中如此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有他的文学之旅、精神之途、爱情之梦……。离开剑桥,返回中国的六年后,1928年的初秋时分,徐志摩重访了康桥,在回国的归途船上的11月6日,他写下了他的传世名篇《再别康桥》。
这里还要接着说说他与林徽因的情事。他们1920年11月19日相识,1924年终结。这一年林徽因彻底斩断了与徐志摩的感情纠缠,与梁思成远赴美国宾州大学求学。其间两人有着共同的文学追求,都致力于浪漫诗的研究与创作,还有对中国未来诗歌的憧憬,或是因为他的不羁个性,或是因为林难敌世俗压力。徐志摩先生的情感之舟并没能靠岸,而是搁浅了。
这样的康桥生活图景在《再别康桥》中经诗人安排, “城+人”合一的结构就内隐在诗中了。
就“城”来说,徐先生选取了“青荇”和“榆阴潭”。
“青荇”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呢?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可以看作是康河的实景,又可看作是康桥大学的招唤,其浪漫人文和自由精神气息,就像“青荇”样“油油地招摇”,所以徐先生愿意成为其中“一条”,受其爱抚与浸润。
如是说“青荇”的生发有些牵强,那么他选“榆阴潭”就与剑桥人文、精神自然联系了起来。
“榆阴潭”其实就是“拜伦潭”。 在康桥上游,参天古树之间的榆阴潭,不是因清澈见底而出名,而是因为诗人拜伦而名扬四方。自由主义诗人拜伦喜欢来“榆阴潭”玩耍,在潭中游泳、洗澡,还有沉思。
“榆阴潭”的美,不仅是清净之美,还有幻化的文学之美、自由精神之美。它们沉淀在深潭里,也积蓄在英国的文化与精神里。更凝聚在徐志摩先生心灵之中。
就“人”来说,徐先生选取了“金柳”“康河”和“梦”。
可能有人会说,“金柳”怎么与人联系起来?“金柳”在徐先生的康桥生活中,其实就是他的知己、恋人林徽因的再现。它由““云彩”演化而来,再像“虹”般散解,一方面暗示了恋情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徐先生的永恒爱恋。他愿意永远在林徽因的爱的“柔波”里作一条“水草”。
于徐先生的爱来说,无疑是”夕阳”,因为林徽因即将成为别人的新娘,不过,在徐先生的情感深处,她依然是“金柳”,其“艳影”永远在心头荡漾。这里的“康河”当是徐先生吧,“柳”“水”相依,是无法割舍的。
而“梦”呢,在诗歌第四五节中重复出现。这两处梦,既可理解为徐先生的诗歌之梦、精神追求之梦,它们将以零言碎语的形式出现在他的心中、口里、笔下,永远积淀在心里;哪怕忘却,还可时光倒流,通过“回忆”加以巩固。它们将随徐先生生命的行进而延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而爱情之梦呢,也可通过“回忆”来回味、储存。
在康桥的世界里,徐先生有感伤、孤独,更有和谐、宁静,与康河的静美合为一体。
《再别康桥》,形象唯美,情感强烈,诗节、诗行表现出独有的美,诗歌的意象就在康河真实的世界里,只是其中融入了徐先生丰富的想象与特别的思考。诗歌表现出一种柔调色彩与感伤氛围。与华兹华斯的浪漫诗如出一辙。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晓《再别康桥》是由外显的表层结构和内隐的深层结构完全合为一体,其情韵与意味远非一般离别诗可比。
其内隐的“城+人”结构,在“美景+离别情”的基础上,有如下意味:
1、《再别康桥》意味着“康桥”是徐先生的灵魂栖息地,不单是自然美景,不单是深深恋情,还有浪漫情怀与自由精神。
这就是说,《再别康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徐先生对一人、一地的感情,实在丰厚得很。
2、《再别康桥》意味着徐先生对爱的追怀与思索,浓郁的情感中有精致的思想,具体来说,就是“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徐先生是浪漫之人,但不是无理之人!
3、《再别康桥》意味着徐先生的浪漫诗的梦的绽放。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再别康桥》是英国浪漫诗歌最好的实践与创作!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04-04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设计04-20
再别康桥优质课课件03-26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学设计04-21
《再别康桥》 教案03-25
再别康桥 教案03-25
《再别康桥》教案04-13
再别康桥教案04-13
《再别康桥》的教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