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名著阅读栏目。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说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性意义,堪称现代唯美诗之双璧。两首诗在艺术风格、意境上既有相通、相似处,又有相反相成相衬的绝妙旨趣。而且,两首诗在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某种难以逾越的高度,作为中国现代唯美诗的经典范本,可以说名至实归。仔细比较欣赏两首诗的艺术风格和情趣,就可以更深刻的领悟到两位诗人殊途同归的艺术氛围、境界和旨趣所在,享受到一种蕴藉风流酣畅淋漓的诗意之美。
比较一
我之所以把这两首诗称之为“现代唯美诗”,是因为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追求,都体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精致典雅的形式美以及和谐铿锵、轻盈柔婉的音韵节奏美;而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二者都特别注重追求一种单纯典雅的艺术氛围,而并不特别注重诗意的深刻蕴藉。所以,一般的读者刚一接触这两首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被两首诗歌轻盈柔和的节奏、美丽单纯的意境所吸引,也就是说,两首诗首先都是凭借这种形式上的“唯美”风格而引起读者的喜爱的,以至于诗歌艺术内涵上的真正价值反而并不为人注意,或者说,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了。这个事实也许正好说明诗歌的形式美其实也可以视为诗歌的真正价值而独立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在强调二者的形式美的重要意义时,却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诗意内涵上或许存在着某种缺憾;事实是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这两首诗的诗意内涵时,不难发现,两首唯美诗蕴藉的诗意之美其实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组合的结晶,在这里,形式和内涵水乳交融的揉在一起,以致很难将二者严格区分。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轻盈柔美的节奏氛围里、情不自禁的轻轻吟诵出声时(不吟诵出声就觉得不过瘾、不尽兴),就很难说得清诗歌吸引我们的究竟是形式还是内涵了。这就是这两首诗的迷人之处。然而我觉得更迷人的是两首诗在同样轻盈柔美节奏中呈现出来的相反相成,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两幅风格迥异、色彩对比强烈,然而却同样精美绝伦的画图。对比欣赏这两幅画图,各擅风情,各具特色,各呈异彩,却都给人一种难分伯仲、妙趣天成的美感。
比较二
《雨巷》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充满古色古香的现代水墨淡彩图。背境辽阔、空灵,色彩灰白、淡雅。画面布局简洁,却意境深远。一条悠长空静的由长长短的条石板铺砌而成的江南小巷,在朦胧细雨的温润洇染下,寂寥而忧郁的向前伸展着。在小巷的深处,一位飘逸而落寞的女孩踽踽独行:朦胧的伤感,淡淡的忧郁,梦幻般的叹息,在灰黄色油纸伞的映衬下,定格成一幅古典的风景长轴,散发出一种馥郁而忧伤的丁香花一般的诗意。
这就是《雨巷》的诗意氛围。它的灵魂是空灵、寂寥、忧郁,但同时又淡雅、玲珑、优美。画面布局是典型的古典山水虚实相间式构图,且以虚为主,以空白为主。朦胧氤氲的细雨洇染统治了整个画面;然而,那种似乎一眼就能看透的简单之极的画面布局却不知怎的总在散发着一种余音绕梁般的韵味,一种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惆怅,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朦胧的初恋般的美好情愫就此却让你魂牵梦萦。这就是《雨巷》的独特之处,它以极其简单的意象却表达了一种极其丰富的诗意,这就与《再别康桥》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
《再别康桥》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这是一幅颇具西方印象派油画特点的风景小品。浓墨重彩,色彩绚丽,热情洋溢。你看那河畔的 “金”柳,在夕阳映照下,金碧辉煌,美丽无比;柳丝披垂,微风细语,裙摆袅娜,柔情万种,像一位美丽羞涩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水中柔柔的“招摇”,榆树下的深潭反射出彩虹般的梦幻之光,更有“星辉斑斓”的“青草更青处”,“撑一支长篙”的“寻梦”之旅……这些繁复绚丽的意象与《雨巷》的清纯简洁恰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雨巷》是一位古典含蓄的小家碧玉,那么《再别康桥》就是一位时尚浪漫的现代女郎。二者相辅相衬相映照,各擅风情,各具风韵,却又不相伯仲,互补兼容,同样令人目醉神迷,这是一种怎样奇妙的对照啊!
比较三
《雨巷》的基调是忧郁的,当然,这并非真正情感上的忧郁,其实只是一种奢侈而华贵的情感外衣。诗中那种缠绵、优美的伤感其实并非来自生活的磨难,甚至也与爱情无关,那只是一种青春诗人(当时诗人只有22岁)对生活、诗意、美感的一种莫名的憧憬,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感宣泄。所以,《雨巷》的忧郁是轻盈、美丽而高雅的,是充满一种审美情愫的快感的。无论诗人如何“太息”,如何“哀怨”,如何“冷漠,凄清,又惆怅”,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真正的阴暗,也并不真正的痛苦,丁香花“忧愁”意象的背后,其实只是美丽、温柔、多情,甚或美好,其间夹杂了一些青春诗人的朦胧的困惑和期待而已。所以,读者读了这首诗后的真正感觉也并非哀怨、忧愁,而更多的却是美好、愉悦。这种愉悦既是审美上的,也是情感上的。然而,《雨巷》的忧伤却又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这确确乎是一个美丽的悖论。《雨巷》的忧伤来自于一种古典而华贵的意境氛围的营造。虽然这只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审美追求,但这种“刻意”的营造中却融合了最佳的古典忧伤元素,如朦胧的细雨,忧愁、悠长、空寂的江南小巷,传统诗意中优美而忧伤的丁香花,古朴而简陋的油纸伞,踽踽独行的落寞而美丽的林黛玉型的姑娘……这些元素以极其自然典雅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天衣无缝的忧伤的美丽氛围。这种忧伤的美丽或美丽的忧伤虽不能真正感动你,但足以让你迷恋。
而《再别康桥》的旋律却是欢快的,充满了一种甜蜜的幸福感。如果说,《再别康桥》也表达了一种离别惆怅情绪的话,那么,这也是一种“甜蜜”的 “离别”和“幸福”的“惆怅”。全诗最带有“惆怅”嫌疑的一节诗是倒数第二节:“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节诗是紧承前一节诗“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来,是一种激情高扬之后的平静;所以,这种“平静”应该充满了激情的余韵,愉悦的美感还流荡其间,因而,诗人并不惆怅,更无忧郁。诗中虽然倾诉了一种深情的依恋,但它的基调却是轻松潇洒,明亮优美的,正如诗歌结尾所表达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轻盈柔婉的节奏传达的正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对过去是一种美好而深情地回顾,对未来应该也是自信满满,踌躇满志,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才可能写出这种清新美丽、铿锵动人的诗句。
由此看来,徐志摩称得上是一位幸福的诗人,一位甜蜜的歌者,足以让许多诗人羡艳的。因为通常“悲愤出诗人”,很多诗人只有在困苦中才能激发诗意灵感。所以,古今中外大多优秀的诗篇都是忧郁激愤的,大多诗人都是痛苦惆怅的;但徐志摩或许是个例外。他的许多诗都是充满生活愉悦激情、充满幸福感的,但照样美丽动人、诗意盎然。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品出两首诗的独特韵味,从而把握两首诗的诗意灵魂:它们虽然同样优美,但诗意个性迥异。一清雅,一绚丽;一忧郁,一欢快。而这种区别正是两位诗人风格的典型代表。有“雨巷诗人”美誉的戴望舒,他的《雨巷》正好代表了他早期诗歌那种中国古典传统和欧洲象征主义融合的诗风:轻柔、蕴藉、朦胧;而《再别康桥》则正好体现了生活中充满“爱情”“浪漫”传奇的徐志摩的风流倜傥的绚丽色彩:美丽、绚烂、浪漫。这既是他的诗风的概括,又是他人生传奇的写照。人们论诗时常说,“诗如其人”“人生如诗”,指的就是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取向与他的诗作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我们在《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比较欣赏中就得以窥见一斑,两位诗人的不同个性和不同艺术审美追求在我们眼中就呈现出不同的风采,风姿各异,旨趣不一,却同样诗意盎然,妙趣天成。
- 相关推荐
【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相关文章:
雨巷和再别康桥比较赏析04-16
《雨巷》《再别康桥》比较赏析08-15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实录06-02
雨巷经典赏析03-24
《雨巷》原文09-27
《雨巷》赏析04-20
雨巷的说课稿03-06
雨巷说课稿07-26
《雨巷》说课稿03-29
《雨巷》朗诵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