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最新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更多资料请点击(www.ruiwen.com/wenxue)。
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师生问好)
一、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投影作者简介)
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今天就来赏析徐志摩的经典诗作《再别康桥》。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1、 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
师:这首诗美吗?
生:很美。
师:那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停顿)请同学们谈一谈。
生1:我读了这首诗,仿佛来到夕阳下的康桥,感觉很美。
生2:我感觉到诗人飘逸的脚步,好象怕惊扰什么。
生3:我觉得诗歌的语言很流畅、很整齐。
师:这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
二、介绍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
(投影出示康桥图片)
师: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的确,康桥造就了灵性的徐志摩,康桥给了他无尽的美好的回忆,康桥是萦绕他一生的情结。康桥也在他笔下焕发了无穷的魅力。说的夸张点,如果不是有了《再别康桥》,在我们的心中,康桥不会这么美;如果不是有了康桥,便也没有我们的天才诗人徐志摩。他使康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神往的地方。
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拉开了我们想象的帷幕,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今天就通过赏析诗歌语言来品味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语言
(一)整体感知二、三、四段的景物描写
师:请同学们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全诗,找出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康桥的美?
(学生伴随音乐朗读)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1:选取了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来描写。
生2:还有榆荫下的一潭、浮藻、星辉、夏虫。
师:细心的同学们找到了许多景物,作者把它们集中体现在二、三、四三段中。老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
(教师请一位同学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用心,注意把握感情,非常好,请坐。
(二)具体赏析第二段
师:诗人漫步于秀丽的康河之畔,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而诗人把他最喜爱的风景写到了诗中。他爱这里的柳,在写柳的时候,有几个词真新鲜、真漂亮。是什么样的柳啊?
生(齐):金柳。
师:对,是金闪闪,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柳。看到这样的柳,诗人一定睁大了眼睛,欣喜的看个够。光闪闪的“金”字还不足以表现诗人对柳的爱意,深情之中诗人竟发奇想,他说这不是柳,这是“夕阳中的新娘”。
同学们,你们印象中,新娘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1:漂亮
生2:迷人
生3:美艳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面对如此艳丽的新娘,诗人怎能不流露出浓浓的爱意呢?这婀娜的柳树,这艳丽的新娘,倒影在水中也是美艳无比,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它呢?
生:艳影
师:“艳影”这个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显示了作者的一往情深。
师:那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生:舒缓而深情地读出来。
师:好,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一句。
(学生饱含感情地读)
师:读得非常好。这“艳影”自然在水中荡漾,可是诗人怎么说呢?
生(齐):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诗人此时此刻沉醉了,美景在心中荡漾啊。我读的时候,感到一缕清风拂过我的发丝,感到缕缕花香沁人肺腑,请同学们找寻这样的感觉,带着这种沉醉读一读第二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师:在这里,诗人充满柔情地描写他眼中的康桥景物。多美的景物啊,它们自身的形象美,诗人的爱使它们更美了。那么我们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读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和缠绵之意呢?(停顿)下面让我们面带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美
(三)具体赏析三、四两段
师:诗人爱这里的柳,更爱这里的青荇和碧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四两段,感受诗人的感情,并品味一番,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呢?
(教师下去辅导,师生交流1—2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最喜欢的词语。
生1:我喜欢“油油”一词,因为它写出了青荇的动感。
生2:我喜欢“招摇”一词,它把油油的水草拟人化了,好象和作者交流一般。
生3:“柔波”的“柔”用的好,波水柔和了,才会使水草摆动招摇。
生4:第四段中作者把“清泉”比作“天上的虹”,比喻用的好
生5:我觉得“彩虹似的梦”写得好,增加了清泉的美,梦在这里,怎能不爱它呢!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既注意了炼字,又分析了修辞。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招摇”一词用得好,作者这里是贬义褒用,这让我想到了朱自清《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明媚的春光下,喜不自胜,是一种感情的极致,所以才“卖弄”。
而在康河波水的柔情款款之中,怎能不让青荇招摇呢?贬义褒用,很自然的,因为招摇得殷切,所以诗人心甘情愿地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 的追求不正象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
让我们齐读三、四段,读出如痴如醉的浓浓爱意。
(四)具体赏析五、六段
师: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追梦人,今天要告别心爱的康桥了,他是怎样和自己的梦想告别的。请全体女同学齐读五、六段,大家一起品味这两段在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女生齐读)
师:这两段的感情相同吗?
生(齐):不同,一段是喜悦,一段是悲伤。
师:哪个词语表现了他的喜悦与悲伤之情?
生:“放歌”与“沉默”。
师:这位同学找得非常准确。为什么这两个词可以表现出来?
生:“放歌”就是要放声歌唱,人在高兴之时,唱歌就能体现出喜悦,徐志摩在康桥美景中却要放歌,因为他觅得了一船星辉,也装载了五彩斑斓的希望,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喜悦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
师:太好了,梦想在闪光,诗人心情舒畅,要禁不住内心的喜悦而放歌,第五段该怎样读?
生:要读得动情而昂扬。
师:请你读一读。
(学生动情地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请同学们齐读第五段,读出喜悦的极点。
(学生齐读)
师:但是,诗人放歌了吗?(停顿)诗人沉默了。是啊,梦正醒来,人要离去,哪里还有心情放歌呢?于是陪伴诗人的只有沉默的一切。
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朗读第六段,感受一下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感情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学生自由读)
生:是离别之情,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可以看出来,连热闹的夏虫也沉默了,连昔日热闹的康桥也沉默了。
师:这位同学善于联想,并能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怎么读出这变化的感情呢?
生:第五段的“放歌” 要读得动情而昂扬,“但”字后面稍稍停顿一下,“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高一点,体现诗人的那一份不舍的感情。
师:请你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我都跟着喜悦、跟着悲伤了。美景引起人们对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可是,诗人今天要面对别离,景物越美好,离情越浓重。最终一切归于沉默,这是悲伤离情的归宿。这样的场景用依依惜别来形容显得苍白无力,作者象是要作永久的告别,告别婀娜多姿的金柳,告别油油的招摇的青荇,告别那清泉碧水,告别那彩虹似的梦。可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具体赏析一、七段
师:这是诗人和康桥最后的相依相伴。然后,(教师饱含感情地诵读)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稍做停顿)同学们喜欢这两段吗?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并读一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带感情朗读)
生2:第七小节,诗人又连用两个“悄悄的”,照应开头,显得整齐,并显示诗人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好象诗人和康桥达到了双方感情的交流。
(带感情朗读)
师:这两位同学巧妙抓住叠词分析,分析细致,朗读动情。是啊,“轻轻的”展示诗人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依依惜别,飘逸而洒脱。当一切回归沉默时,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淋漓尽致的浪漫抒情,最终成了“挥一挥衣袖”的飘然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对康的告别,大概也是对昔日梦想的告别。“轻轻”“悄悄”的语言背后隐含着更深更浓的离情。
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首尾两段,品一品这离情。(同桌同学互相朗读)(停顿)
四、拓展
师:我们大家再一起饱含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师:难舍的康桥请结,无尽的康桥遐思,使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描摹康桥那无尽的美。1922年10月,徐志摩第一次告别康桥,回到祖国。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他写下了大量有关康桥的诗文。其中有一首长诗《康桥再会罢》。(投影出示长诗《康桥再会罢》节选),这里是其中一些饱含感情的诗句,老师给大家朗读一下。
(教师朗读)
师:这首诗和《再别康桥》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呢?
生:我更喜欢《再别康桥》,因为《再别康桥》的语言节奏美,诗的结构错落有致,又有照应,显得整齐,有利于诗人抒发感情。
师:这位同学善于在比较中分析。1926年,徐志摩又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文中他这样说:“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这里徐志摩对康桥怀有怎样的爱呢?
生:象对待“心爱的对象”般的喜爱它。
师:1928年,回到祖国的徐志摩已度过了六个春秋,他曾经的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在和现实的摩擦中不断破灭。他在失望中回到康桥,康桥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给他那疲惫的心灵以莫大的抚慰。然而遗憾的是1928年11月他不得不再次告别康桥,踏上归途。这时对康桥的爱恋比先前更浓了千百倍。这爱挥洒到纸上便化成了诗坛的明珠——《再别康桥》。这首诗也最充分得展现了他对“爱、自由和美”的完美追求。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诗。(学生朗读)
五、结尾
师:徐志摩因为《再别康桥》获得了诗坛上的巨大声誉。然而可惜的是,满腹才华的徐志摩最终只是象一颗流星般划过了诗情的天空。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在山东济南遇难,年仅35岁。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悄然离世,宛若流星划过天际,化作了西天的云彩。噩耗传来,文坛震惊。胡适痛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蔡元培先生送挽联道:“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经都是诗,诗的韵味浸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的确,他就这么悄悄的来了,又这么悄悄的走了。虽然他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但他将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我们。今天,当我们欣赏《再别康桥》时,也在感受着“爱、自由和美”的熏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优美的诗歌语言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读
(二) 学生自己带感情熟读成诵
(下课铃响,师生道别。)
(反思)
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艺术,是最纯粹的文学。如何让学生品出诗歌的韵味、诗歌的美?仅凭老师的分析只能打破学生心中的美景与倩影,这就说明老师不能把诗歌当成文章来分析,细致的分析不能代替诵读,理性的分析中一点一点地流失了诗歌特有的韵味。诗歌贵在运用意象营造意境,从而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诗歌教学不能打破诗的意境,这也就呼唤着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回归诵读。
因此,我在教授这首诗时,首先借助多媒体的影音效果,在略带淡淡忧伤的的乐曲声中配以淡雅的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和学生一起沉醉,进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略带淡淡忧伤的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然后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感悟诗人的感情,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诗歌的美,逼近了诗歌的灵魂,越来越走近了诗人,朗读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的过程。这时,我在课堂上巧妙引入诗人写到康桥的另外一首诗和一篇散文,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康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诗人先后三次描写康桥,而最饱蘸诗人感情的、最充分展现诗人对“爱、自由和美”的完美追求的,是有诗坛明珠之称的《再别康桥》。这样学生就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也更了解诗人。然而这样一位天才诗人却象一颗流星划过了诗情的天空,陨落了,课堂结尾时介绍诗人突然离世,并引起世人的震惊,再次为诗歌蒙上忧伤色彩。此时此景学生为之叹惋,更深切地感悟到诗人溶汇在这首诗中的感情。最后,在凄美的配乐朗读中结束全文,诗歌的意境始终是完满的。这堂课的亮点应该是学生的赏析和朗读,大家共同品味,互相交流;面对一首诗,教师放开双手,让学生品味、交流,和学生一起沉醉,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促成了这堂课的成功。
- 相关推荐
【最新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10-10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4-14
《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01-07
再别康桥获奖课堂实录06-07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04-19
再别康桥优秀课堂实录01-07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03-27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4-13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