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凿壁偷光

2024-05-17 寓言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寓言故事吧,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被广泛传播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凿壁偷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

  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成长心语】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或工具,来取代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灯泡在黑夜中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桔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连动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人物简介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祖籍东海承,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杨下村。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久,病死于家乡。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

  3、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邑人:同县的人。

  5、文不识:人名。

  6、与:帮助。

  7、佣作:被雇佣劳作。

  8、偿:指报酬。

  9、怪:奇怪的。

  10、怪:奇怪的。

  11、遂:终于。

  12、资给:资助,供给。

  13、得:得到。

  14、屣:鞋子。

  15、以:读。

  16、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凿壁偷光】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凿壁偷光05-10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06-18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06-16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精选06-15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03-02

中国古代短篇寓言故事03-29

杯弓蛇影中国古代寓言故事03-22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汇编06-15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五则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