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两则》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两则》说课稿1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言两则》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寓言两则》。
2、课题里有两个生字,谁能把他们读一读?
3、什么是寓言?寓言就是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就是两个寓言小故事。
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
1、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课文里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焦急、宋国、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等词语,学生读词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揠苗助长》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三、指导读文
1、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农夫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师范读
3、大家注意看“焦急” 的“焦”,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它?
生描红
4、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想,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农夫的焦急?
5、课件出示: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巴望”是什么意思?
6、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我们把词语换进去读一读,看一看。
课件出示: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7、农夫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所以就——(课件)天天到田边去看。
8、这段中还有个地方表现出农夫很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一起看句子:(课件出示)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9、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吗?农夫为什么觉得它一点也没有长?
10、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一下农夫的焦急心情。
11、心里着急就得想办法啊,于是就在那想啊想啊,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它的办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他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
12、同学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13、想出了办法应该很轻松才对,农夫怎么会“筋疲力尽”呢?
14、课件出示图片:虽然是这么的累,你看看他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因为他算是看到了自己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
15、看到自己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虽然累,但还是高兴,同学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16、农夫觉得自己的办法怎样?
17、读第三自然段。
18、都这么累了,农夫怎么还这么兴致勃勃的呢?
19、 齐读这段话。
20、农夫这么急着让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得到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2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儿子,看到了这一幅情景,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呢?
22、 现在你知道“揠苗助长”的是什么意思吗?
四、 表演内化
1、这么精彩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啊?
2、表演结束了,老师想采访一下他们。
(1)“农夫,看到你的禾苗长了一大截,心里怎么样啊?”
(2)“小禾苗,被农夫拔了上来,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吗 ?
3、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农夫说点什么呢?
4、学习完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5、我们不光要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是要真正引以为戒,在生活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寓言两则》说课稿3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领,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略
《寓言两则》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纪昌学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捂,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教学时,要抓住课文重点句段,体会所含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镜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积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习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用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虱子”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习好基本功的道理。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用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本节课我将采用“主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抓课文预习,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自读自讲,教师点拨,引导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
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讨论该怎么读,是很重要的,着也是一个逐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学生朗读课文:单号学生读,双号学生听。
(教学设想:全班学生,一半人读,一半人听,全体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品德。)
(二)讲读课文,落实本组重点训练项目。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
(2)“能手”、“射箭能手”各是什么意思?“射箭能手”说明什么?“请教”说明什么?
(3)很短的一句话,即交代了故事的两个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2、讲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1)全班学生各自轻声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纪昌学眼力的认真和虚心学习的态度。
(2)指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教学设想:让学生从多读课文和充分发表讨论问题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3、讲读最后一段。
(1)只有一句话写纪昌学习射箭的结果。
(2)教小结。
(三)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着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寓言两则》说课稿5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谈话:你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故事的最后谁得了冠军?它为什么能得冠军呢?如果它们再举行一次比赛,你会想什么办法使小白兔反败为胜呢?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灯片出示)
①、比赛时以为“我准拿第一”的许小满,为什么没讲好
②、从未参加过讲故事比赛的凌云,为什么讲得有声有色?
2、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3、指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回答。
4、讨论:
学了课文,如果让你从许小满和凌云中选交好朋友,你会选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辨析明理
1、说一说
《知了学飞》的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议一议
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用“yes”or“no”回答,并说明原因)
3、记一记
齐读格言,并背一背
4、读一读
读故事《学演讲》想想: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教那个年轻人两门功课?
二、总 结
自满是失败的祸根,谦虚是成功的法宝。记住“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要虚心,不自满。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寓言两则》说课稿6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文章写塞翁先是失马,后反而得马,儿子骑马折髀,后反而在战争中得以父子相保,环环相扣,一波三折。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二、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内容,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 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
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
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刘安(前170—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之长子,袭封怀难忘。好读书、鼓瑟,善文辞。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淮南鸿烈》。该书虽杂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但以道家思想为主,主张清静无为。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
2、字音词意。此何遽不为福乎 堕而折其髀 此独以跛之故
三、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指导学习《塞翁失马》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好事坏事能互相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2、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人们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辩证地看待得失祸福,要发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计较。
五、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2、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六、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寓言》说课稿】相关文章:
《寓言》说课稿06-27
说课稿《伊索寓言》07-26
《人生寓言》说课稿07-27
《伊索寓言》说课稿07-27
寓言故事说课稿06-23
人生寓言说课稿07-26
寓言故事说课稿范文12-06
《伊索寓言》说课稿精选7篇07-28
《人生寓言》说课稿7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