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2022-11-07 寓言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过寓言故事吧,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寓言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1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2

  厨房里又飘来阵阵萝卜排骨汤的香味,还伴着“嗞嗞”的声音,这总会让我想起儿时在奶奶家炖瓦罐汤的情景。

  在我记忆中,童年是在瓦罐汤的香味中度过的。每年冬天,我总会嚷嚷着要吃在篝火上炖的萝卜排骨瓦罐汤。这时候,奶奶总会戴着一顶大绒帽,到菜园去给我拔一棵经过严寒洗礼的白萝卜。我也戴着一顶小草帽,跟在奶奶后面,学着奶奶的样子拔萝卜,结果一屁股坐在地上,手里还抓着半截萝卜。

  奶奶把拔好的萝卜洗干净,接着将萝卜一大块一大块地切开,萝卜水汪汪的,像冬天里的雪。看着奶奶拿着菜刀一上一下地切萝卜,我的脑袋也随着菜刀的节奏,一上一下地点头。

  我从橱柜里拿出瓦罐,把切好的萝卜一把一把地放进瓦罐里,又放了几块从冰箱里拿出的土猪排骨,再跑到院子里打一罐井水,没过萝卜,盖上盖子,最后把瓦罐放在篝火上炖。想吃这瓦罐汤可不容易,要等一个上午哩!

  我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瓦罐,迫切地希望它快点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瓦罐内丝毫没有动静。

  为了缩短这漫长的等待过程,我们一家打起了扑克。我按捺不住我迫切的心情,隔一分钟问一次:“奶奶,汤什么时候熟啊?”奶奶总回答:“孙子,还早着呢,要炖一上午呢!”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我突然听到“嗞嗞”的声音,我不假思索地抬头转向篝火堆。瓦罐里的汤已经开始沸腾了,它们像一群顽皮的小孩,争先恐后地掀翻盖子往罐外窜。我既兴奋又激动,居然忘了出牌。阵阵萝卜清香扑鼻而来,我陶醉在清香之中,禁不住抿着嘴不停地咽口水。如果我张开嘴,估计可以造出“口水瀑布”了。

  为了让这美味的萝卜汤早点进肚。我放下扑克,跑到厨房拿来一捆柴火,放到篝火上,想让火更旺些,想不到火很快又变得微弱起来。我急了,拿来奶奶夏天驱热的扇子,迅速朝火焰扇去。又像癞蛤蟆一样趴在地上,“呼——-呼——-”地朝火吹气,但火好像在和我作对,火不但没有旺起来,反而“召唤”出一股黑烟,朝我飘来,“咳咳咳咳!”我被浓烟呛得直喘气。

  奶奶见了,连忙对我说:“孙子,慢慢等吧,到中午汤会熟的!”可我不听劝,后半个上午,我都忙于给篝火添油加醋了。

  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中午,“孙子唉,汤熟了哦,再加点盐就可以喝了哦!”奶奶叫道。“耶——-”我甭提有多高兴了!奶奶小心翼翼地把瓦罐从篝火中拿出来,打开盖子放入少许盐。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就吃,不一会儿,汤被我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罐里只剩下几根骨头了。

  我中午吃了一顿,觉得还没吃够,叫奶奶下午再继续炖。这种味道百吃不厌,吃了还想再吃。

  现在,我在宁波生活,很少能回奶奶家吃萝卜瓦罐汤了。虽然妈妈经常给我做萝卜排骨汤,但远没有奶奶做的萝卜瓦罐汤好喝。我怀念家乡的瓦罐汤,更怀念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3

  一位朋友谈了这么一段经历,让我经久难忘。几年前,他偏听偏信,告了一位领导的“黑状”。后经上级派人查证,传言纯属“子虚”之事,从此他问心有愧。而那位领导却对他似乎更加关心,这越发增加了他心头的不安,以致渐渐成了块心病。他实在忍受不了这份折磨,决定调离。临走之际他觉得不吐不快,于是借着酒力讲了原委。那位领导听了却只是淡淡地一笑:“其实我早知道是你告了我的状。你是个好人,但被别人当‘炮’使了。过去经常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我把你的告状,看作是给我提了个醒儿,敲了一次警钟……”接着这位领导还介绍了自己的一件往事儿:

  20多年前,他上乡中学时,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优秀,但家境困难,每次交几元钱的书费,都要跟家里哭闹一场。一次又要交书费,可家里实在没钱了。恰巧他发现一位老师的抽屉里有10元钱,便顺手牵羊拿走了。当时的10元钱还算一笔不小的数目。钱丢后,学校很重视,他的班主任——刘老师,当时刚升任校长,通过调查,知道钱是他拿的。不过刘老师没有单独找他,更没有当众公开。而是借题发挥,对全校进行教育,在一次师生大会上,刘老师说:

  “钱,我们已经知道是谁拿的了。相信这位同学是一时糊涂,做了错事。现在他一定很后悔,只要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学。我们全体师生也都会欢迎他,并为他高兴的。大家说,是不是?”“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治病救人”,也为了让全体同学都能吸取教训,刘老师让大家都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过去的缺点和错误,还别出心裁地搬出了自己家盛面的瓦罐,放在办公桌上,第二天自习课上,让大家排着队,要求手插在衣兜里,依次进入办公室,不许向瓦罐里面看,只能抽出手来,把拿的钱,或自己过去的缺点、错误,一起丢到里面去,从此忘掉过去,好好学习,争做优秀学生……事后,听说瓦罐里不仅有他丢进的10元钱,还有别人放里的一支钢笔、一把小刀。

  钱丢了进去,也丢下了他心头的石头。可书费又没了着落。收书费时他没交钱,他已做好了休学的准备……

  发新书那天,刘老师搬来一摞新书,拍着他的肩头说:“书费我给你垫上了,好好学吧!”听到这儿,他竟流下了眼泪。

  他一边拉住我朋友的手,一边继续说:“我得到过老师的宽容,也得到过朋友和家人的宽容。我为什么就不能宽容一个无意者的过失!?”说罢,他们二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从此,这位领导竟还成了我的朋友的朋友。我的朋友自然也没有调离。

  是啊!人谁没有说错话、做错事儿的时候?当做错而知错时,我们多么渴望周围的人们多一份宽厚、仁爱之心,多一点“瓦罐式”的宽容,给我们一次改过的机会!我们多么不希望人们当众抓破我们的脸皮,墙倒众人推,使我们再也没有勇气见人,再也无法做人。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4

  从前,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铁罐一个是瓦罐。

  有一天铁罐说:“瓦罐你那么脆弱,我碰一下你,你就坏了,你真是太脆弱了,你看我掉在地上又不会坏,你呢只要碰一下硬的东西就会烂。”

  第二天,铁罐在练功,它看见了在旁边看书的瓦罐,铁罐走过去说;“你在看书,还不如去练练功,你却在在这看书,怪不得你那么弱小。”瓦罐说:“看书才能长知识你只会说,练功,练功,还不如看书。”

  第三天,铁罐去了运动室。里面有许多运器材比如跑步机呀。沙包啊……的运动器材,铁罐说:“这才是我要用的东西”。然后铁罐把每个运动器材都用过了一次,它想每天早上。中午。下午。晚上每时每刻都要练习一次,铁罐回到了家看到瓦罐还在看书说:

  “我对你很失望”。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铁罐冷得一动不动,瓦罐就盖上了被子。春天又回来了,那些雪慢慢的融化了。不过在铁罐身上的雪变成了水,它就慢慢生锈了。

  几千年后,瓦罐被人们从土里挖了出来,一直被留在了博物馆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5

  这雨,一连下了一周了。跟寡妇一样。惹人生厌。雨下的更大了,庞大的雨雾吞噬掉了这个小山村。好像事先跟黑夜商量好的,要给这个孤单、贫瘠的土地一点颜色看看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是一种好事情,尤其对于老仨爷而言。

  窑门半掩着,有股热气隔三差五的腾出来。老仨爷慢慢地推开门,上面留下一个深深地手掌泥印子,他全然无知。

  他浑身湿透了,脚上的鞋子裹着泥巴贴在脚上,走一步,里面的泥水溢出一点。屋内,干干的地面上留下歪歪扭扭的印子。草帽上的雨水还在不停地往下渗着。手里捧着半个瓦罐。

  雨哗哗地下着,这块巴掌大的村庄,完全可以化为乌有了。伸手不见五指。除了雨声,再没有任何丁点声响。

  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他终于回到了家。但他没有直接奔向家里,而是先跑到生产队上的灶上,求老仨爷告奶奶才要了一点面条给家里的老爹爹。他们两口子已经离开家两个月有余了,不知他老人家一个人咋过活着呢。

  “就这些,我连锅底子都给你铲起来了。”做饭的师傅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他说着,好像这个灶是他的私有财产,将他的瓦罐哐一声蹲到他面前,并用硕大的勺子敲了一下瓦罐,和猪食一样的表情和动作。

  清澈见底的面汤里零星八散地飘着几条长短不一的面条子。他看了看,但又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小心翼翼地捧着瓦罐。

  “自从这破政策开始之后就没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老仨爷借着雨声终于破天荒抱怨了一句,但很快看了看周围,除了雨声,再没有任何动静,这才惊魂未定地悄悄离开。

  大炼钢铁轰轰烈烈的进行着。举国上下一片赤腾腾的浪潮,像烧红了的炉膛一样,赤焰四射。工业是当前的重头戏。然,兴工业,主要的指标还是要让钢铁这一硬件跟上步伐和需求。

  “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蚂蚁都能搬泰山呢。”口号一出,一呼百应。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这赤诚热烈的红色口号之下,大炼钢铁。大炉膛也炼,小炉膛也炼。大山小山的树顷刻之间砍了个精光,家家户户但凡是带铁的家当都要上交,锅碗瓢盆也不例外。光有材料是不行的,还得有人力。根据硬性分配的任务,凡是家里有劳力的都要去炼钢铁。老仨爷两口子也在范围之内。炼钢地点在百十公里之外的大山上。无论早晚都是有人看管的。这毕竟是一个苦役。离家弃子的牵肠挂肚。

  秋天,这里算的上雨季了。这几天一连下了好几天雨了,而且很大。柴禾木棍都湿漉漉的',到处是雨水声和水流声。露天炉子炼不了钢。监管的人也放得松了些。尤其是晚上,外面站岗的人冻得几乎都回屋睡觉去了。

  老仨爷摇醒了蜷在角落里睡觉的婆娘,指了指外面,婆娘立刻领会到了他的用意,刚要出声,老仨爷立即用手堵上了。巴掌大的窑洞,只要有一点声响,就会被别人听到。

  一个临河的山崖,密密麻麻全是窑洞,个个仅够睡觉之用。条件好点的挂个帘子,条件不好的直接敞着。大多时候和衣而睡。除了炼钢,再别无它活。更没有个人财产之类的,所以大家都是敞亮的放心和安全。

  老仨爷拉着婆娘,悄悄地溜出窑洞,左右看了几下,见无人影,朝山下直奔而下。一路风餐露宿,终于回到家里。家里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爹爹,还有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心跟碎了一样着急,家里没有米粮,更没有锅灶。不知爷孙俩这十几天怎么过活呢。

  天已经黑了。终于到家了,老仨爷让婆娘先回家去,自己想到生产队给老爹要点饭吃。手里拎着从炼钢厂拿出来的那个瓦罐。结果,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不过就这他都已经求之不得了。

  他害怕摔倒,将罐子抱在怀里。一深一浅艰难地走着。生产队离家几百米路。全是羊肠小道,就算是平日里大白天行走也较费事的,再加上大雨天气,这段路程让他前所未有的惆怅和揪心。

  哐。他滑到了,双腿跪在了地上,倒在一个坑里。罐子直接蹲到了地上,碎成了两半。黑夜中面条在地面上格外的白亮。

  他哭了。大声地吼着。咒骂着着该死的天气,咒骂着这残酷的时代,咒骂着自己的无能,咒骂着这条该死的路。孩子一样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摸了两把眼泪,又赶紧爬起来,捡了一大半瓦罐,将四散的面条用手刮在一起,捧到碎片上。

  “用水冲冲还能吃,估计老爹好几天没吃饭了吧!”他自言自语着。跪起来。蹒跚踉跄着向家里走去。

  家里温热。爷孙俩睡的很熟。一只老猫在炕角打着响亮的呼噜。破烂的被褥波浪起伏的沙丘一样堆在炕上。

  “爹,我来了。”这声音很小,但憋了很久,至少有半个月了。

  曾祖父醒了。因为他听见了儿子熟悉的身音。

  “我给你打了一点饭,你起来吃?”老仨爷捧着那半边残片,面条用水洗过了,更加的清澈透亮。蚯蚓一样躺在瓦片上。眼泪翻过眼睑,充了出来,像困在监狱很久的囚犯,不顾一切地奋力挣扎着。

  “我的娃啊,你从那弄来的吃的?”曾祖父借着胳膊肘子爬了起来,瞪大眼睛盯着自己的儿子,干瘪的眼睛转而落到了儿子手中的瓦罐上。

  “我是个残废啊,原本好好的一罐子饭,被我摔碎了。就剩这几根面条了,你吃了吧?!啊?”

  他泪眼巴巴地瞅着老爹。自己的老父亲啥时候变成孩子一样了。

  曾祖父接过瓦片,连吞带咽,面条很快没有了。“睡吧,睡吧,估计你也好几天没睡好了。这顿饭好香啊,我好久没吃到这么香的白面饭了。”吃完,抹了一下胡子,嘴角依稀留下两道面条的划痕和温热,但不争气的肚子仍旧咕咕叫着。

  老猫的呼噜声被这久违的饭味中断了,喵呜叫了一声,跑到老仨爷身边,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将鼻子伸到老仨爷的身上上下嗅了嗅,打了个毛颤,抖了抖溅到毛上的雨水,很知趣地蜷缩在炕头,又呼呼地扯开呼噜了。老仨爷将老猫抱起来,摸了摸,毛的身子骨还算圆实。老猫将嘴巴凑到老仨爷嘴边,闻了闻,喵呜叫了一声,蜷缩在他的胸前,似睡非睡地耷拉着脑袋。

  等老头子躺下之后他抱着老猫,推开门,向厨房走去。院子里积了很多雨水,光亮处,起着兵乓球大小的雨泡,滴滴答答的凄凉。

  夜里的雨,不分东南西北地飘落着。

  “下雨有下雨的好处,不下雨有不下雨的好处。做老天爷难,做个上有老下有小的贫民更难。”老仨爷自言自语道。

  瓦罐斜躺在老人头顶的炉子上,他眯着眼睛说别扔了,等天晴了,箍好还能装点干货。

  后来,这个瓦罐放在了老仨奶的灶台后面,当了杂面罐。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6

  那时已是晚上八点钟了,也许是因为十二月的天气吧!显得格外冷,天不时还下着雨,仍有一对父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上了一个晚上的课了,肚子早已大摆“空城计”了,经父亲提议我俩打算去吃瓦罐。

  别的地方早已打烊了,唯有这家还灯火通明,他们成了最后一批顾客。点了菜后,两个小瓦罐就上来了,罐内只有半只鸽子与一罐清汤。两人操起勺子,盛出一勺倒入小碗中,倒时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这汤早已熬了又熬,可比是“百年猪骨汤”,早已失去原有的味,只感到十分清淡。父子俩谁也没和谁说话,只是同时举杯,将杯中的汤一喝而尽,父亲用勺子盛起他罐内惟有的半只斑鸠,并打破了这种寂静:“肚子饿了,来,这半只你吃了吧。”儿子举起罐子,接过了半只斑鸠,慢条斯理地吃了起来,半只鸽子,半只斑鸠在儿子的筷下成为一堆骨头。父亲见了,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用勺子向下舀了一下,只见一野草参被舀了出来。儿子只是吃着剩下的汤,并没有注意一棵参早已放进了罐中。正当他从罐中舀出一颗参时,十分高兴,他真的无法相信这清汤中竟还有人参。他叫着并给父亲看,父亲也笑了笑。但儿子并没有立刻相信,正当他回忆时,他立刻明白了这是为什么,他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暗自流下感动的泪水。

  那一刻,也许就是那一刻,幸福,充满了整个瓦罐。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7

  “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东奔西跑,也未能找到一份工作。一天,大学生来到一个村庄的土窑前,见一老人把刚烧好的瓦罐用铁棒毫不犹豫地打碎了,他大吃一惊,上前问明原因,老人平静地告诉大学生,这些瓦罐都有缺陷。‘可是,它们毕竟花费您许多心血啊!’‘可我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老人的的语气中带着十二分坚定。大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向老人辞谢后,便开始奋力而又艰难地开辟自己的天地,终有一天,他成了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品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由深深地思索起来……

  为什么老人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而在几年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又何以当上了大公司的董事长?在我看来,影响他们的正是一个人面对失败永不放弃的信念。

  气宇轩昂的他身穿一身铠甲,从容地指挥着军阵。军号响起,威武雄壮的军阵浩浩荡荡地向前移动着,最前面的是一个昂首挺胸的军官,他就是拿破仑。然而,谁又能想到,在这威风八面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艰辛。

  当初,拿破仑先被免去了军衔,然后被人所俘辱,关在阴暗的监狱里,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

  但是一个蜘蛛网,网上的蜘蛛正费力地织着网,这时,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赶紧进了屋。

  雨后,处于好奇,我去看那只蜘蛛,网已被暴风雨所穿破,可是,蜘蛛仍然继续织着,这是,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从蜘蛛的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失败,你是否不放弃。看着雨后纯净的天空,我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

  人生的变数有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一生都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隐藏着毒蛇猛兽,但是,请记住,只要你怀着坚定的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走下去,成功终究会属于你。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8

  赵瓦罐从河南逃难来的时候,和老婆背了两个包袱就是他全部的家当,靠着给别人烧瓦罐安身立命。土改以后,他家也分了田地。他对种庄稼不感兴趣,开了个瓦罐窑,日子倒也过得去。

  赵瓦罐烧瓦罐是祖传技术。他烧的瓦罐,外形看不出有啥高明来,用起来却很神奇。农家人都知道,他家的瓦罐盛剩饭三五天不变味,盛米面百十天不发霉。那时候瓦罐竞争也很激烈,有的烧窑师傅偷偷来他家,以学徒的名义干活想偷走技术,都没有得逞。一日赵瓦罐被人灌醉了酒,差一点就把秘密说了出去。好在刚刚说了一句“绝招都在浆水上”,就被老婆找见叫回去了。从此,赵瓦罐长志气滴酒不沾。

  合作化以后,赵瓦罐的瓦罐窑成了生产队的产业,赵瓦罐窑长师傅一肩挑。有一年公社干部心血来潮,要模仿军队大比武,来个农业生产大竞赛。这个大竞赛分为农业组和副业组,副业组里有个比赛项目,就是把全公社五个村子瓦罐窑的产品放到中学操场上,来个“硬碰硬”,谁的瓦罐结实谁就能获胜。

  这牵扯到大队荣誉。尽管赵瓦罐一再说明,瓦罐是用来盛东西的,不是用来碰撞的。可是,大队干部不听这一套,非要他精心烧制几套瓦罐参加比赛不可。赵瓦罐是个手艺人,精心烧制了面盆水罐等陶器。比赛的那天,操场上围了好几百人看热闹。也不知道提前是咋样安排的,三张村的水罐被摆在主席台上当擂主,别村的水罐面盆尽管往上面撞,一个个被撞得粉身碎骨,哪只当擂主的水罐完好无损。

  赵瓦罐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烧制的陶器被撞得稀巴烂,心疼得捧着瓦罐碎片胡茬子直哆嗦。就在公社干部要宣布三张村获胜时,赵瓦罐跳到主席台上,围着哪只擂主水罐端详半天。看来看去看出了名堂。他趁人不注意,抱起哪只水罐“砰”一声摔在地上。这只神奇的水罐骨溜溜在地上打着转儿,布满裂纹却没有碎。赵瓦罐弯腰从地上捡起水罐,又举起来让大伙儿看说:我就弄不懂了,这只水罐咋就象铁打的一样。不对劲哩。大伙儿看看,这只水罐,中间用了铁丝做筋骨。这是坑人哩,这样的东西,时间一长就生锈,盛水盛饭有怪味,不能用啊,亏不亏良心?

  好在农家人买瓦罐,还是图个实用。赵瓦罐的陶器没有获奖却照样不愁卖。一来二去,天下就乱哄哄了。

  那时候领袖像章雕像都算作神圣,尤其是领袖的瓷器造像,不可多得。大队书记突发奇想,认为瓷器陶器都差不多,南方人能用瓷器烧制领袖像,北方人也一定能用陶器做到。给生产队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赵瓦罐在半年内烧制出和瓷器一模一样的领袖造像来。

  对大队书记这个死命令,赵瓦罐哭笑不得。他对书记大人说:烧制陶器,要在陶轮上拉伸成型。烧制人物,要雕塑坯子成型,做法完全不一样。再说了,陶器用浆水上浆,瓷器用釉子上光。用烧瓦罐的办法烧制白色领袖像,无论如何都是做不到的。大队书记不听他这一套,给他派来了个教美术的老师配合,一定要赶在国庆节前,烧制出领袖像来。

  因为有了政治任务,瓦罐窑停产,专门研究烧领袖像。教美术的老师不含糊,一刀一刀教赵瓦罐学雕塑。赵瓦罐一边学一边说:这样多麻烦呀,你来雕刻坯子,我来烧窑不就好了?老师神秘地笑着说:学校都停课闹革命,我在学校也没啥事情干。还不如在这里练雕塑学烧窑,反正也算是向贫下中农学习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一天,大队干部都来到窑上查看领袖像烧制情况。干部们看到窑口外的空地上,扔了一大堆烧制的废品。这些废品雕像,黑乎乎不说,还一个个呆头呆脑,缺胳膊少腿,惨不忍睹。大队书记被吓坏了,赶紧吩咐人把这些废品雕像深埋,不要叫人发现了。要不然,就是政治事件。

  问到烧制失败的原因,老师说:这些雕像,在坯子阶段还栩栩如生,烧制出来就严重变形,也不知道啥原因?赵瓦罐说:瓦罐是拉伸出来的,力道柔和一些。雕像是在泥巴坨子上刻出来的,放到窑里遇火就炸裂。还有这白色浆水,看着是白色的,一烧就变成黑乎乎的了。

  大队书记连丧气带窝火,宣布试验停止。老师下放劳动,瓦罐窑停产,赵瓦罐回生产队务农。

  从那以后,赵瓦罐再也没有烧过瓦罐,只是时不时地看到他家后院冒浓烟。有人问到他家冒烟是咋回事,赵瓦罐支支吾吾说是在红苕窖里烘柿子。

  土地承包以后,日用器皿不是塑料的就是铝制的,瓦罐再也没有了市场,赵瓦罐重新开窑的念头在家人的反对声中只好作罢。

  赵瓦罐祖传的手艺没有人继承,他郁郁寡欢终老。临死的时候,他吩咐儿子:后院放农具的棚子里有个破木箱子,木箱子里边有个物件,拿出来放到棺材里当陪葬。他儿子按照吩咐把那个神秘的物件拿出来,当众剥开里三层外三层的草纸,一尊油黑的陶制雕像闪着幽幽的亮光。这是个老汉,脑袋锃亮,脸庞圆润,下巴微翘,美髯飘胸,双眼炯炯有神,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

  赵瓦罐倾晚年全部精力,完成了对陶器技术的升华。只是这尊雕像,并不是领袖,而是他自己。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9

  我的故乡在南昌,我爱故乡的瓦罐汤。

  早晨,天刚蒙蒙亮时,整个南昌都活动起来了,每个老南昌人都在早餐店,人人都点一份瓦罐汤,坐在店里慢慢的喝着。当然,人们经常会同时点一份拌粉,我也觉得瓦罐汤配拌粉最好吃。

  可是,最吸引我的不是瓦罐汤的汤,而是瓦罐汤的罐子,汤罐子形状各种各样,有的像花瓶、有的像葫芦、甚至有的像正方形,那些制作罐子的人真是想象力很丰富呢!汤罐子一般都是棕褐色的,条纹很像古时候人们吃饭的土陶碗条纹,很好看呢。

  我觉得瓦罐汤是世界上最好喝和最有趣的一种汤,因为瓦罐汤有很多口味,有海带排骨汤、萝卜排骨汤、鸡蛋肉饼汤、皮蛋肉饼汤……我最喜欢的瓦罐汤口味是海带排骨汤,海带被炖的非常软烂,只需要轻轻咬一咬,就已经可以吞进肚子里,汤里混合了海带的清甜和排骨的浓香,十分好吃。

  哎呀!不说了,我要去吃瓦罐汤了,下次再和大家分享我尝到的美味吧!拜拜!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篇10

  说起童年,在每一个人的印象里,可能都有着不同的记忆,也许是一群翩翩飞舞的蝴蝶,也许是同妈妈一起放飞的风筝,也许是做错事后爸爸那严厉的教训,也许是和小伙伴们共同动手的一次野炊……,而对我来说,泥瓦罐却是童年最清晰的记忆。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刚包产到户,家里一穷二白,一家人全部住在窑洞里,爸爸为了改善家庭贫穷面貌,想去贷款养殖长毛兔,结果信用社主任嫌我们家境贫困,怕还不上贷款,硬是没给贷。

  爸爸愁眉不展,苦思冥想了几天,最后终于决定实施一个投资较小的致富项目—烧砖瓦。项目确定后,爸爸就去找同村地烧制砖瓦的师傅,师傅也想找个活干,他们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爸爸妈妈开始忙活起来,挖土、建棚、搭台……

  那时我虽小,但生活在农村那贫穷的环境中,早早就学会了帮着爸爸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每天早早起来,和哥哥到沟里去抬水,利用午饭的当儿去饮牛,星期天去捡柴等等,因此,从小就被训练成了“一头会走梨沟的牛”。

  此后,每天放学后我就跑去看,只见一个个泥瓦罐整齐的立在平整的场子里,像同学们放学时站立的队子。那个大师傅是个十分和蔼可亲的人,他见了我总是爱说些笑话,还问我想不想学他这门手艺活。师傅还另外找了两个人,他们相互分工,一个人负责把和好的泥用铲子蹩成一个墙子,然后铲的方方正正;而负责制坯的大师用一个木框上拉了一根铁丝的工具从墙子上匀速划过,把割下的泥皮双手摊着,按到台子上带有轮盘的、像立着的轳辘的圆柱形上,然后揪几团泥巴,把泥皮上有的破洞的地方补起来,然后拨动转盘,两手各拿一个像乒乓球拍一样的方形板子,蘸上水,贴在泥皮的外面,随着轮盘地转动,板子叮叮当当地敲着轮盘,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那块刚才还邹邹巴巴的泥皮,瞬间便变成了浑圆光滑的泥瓦罐,然后拿一个尺子一样的、在上端订了一个钉子的工具,轻轻贴着瓦罐,当轮盘停下来时,上端那多余的泥片便被割去,剩下一个规规矩矩的瓦罐,整个制作过程就算完成了;另外一个师傅负责把制成的泥坯连同模子提起来,在底部轻轻粘些麦衣子,放到平整的场子里晾晒,然后取下前五六次放置的木模具和防止泥瓦罐和模子粘连的白布套子,给制作的大师,这样周而复始。

  等晾晒了一天多的泥瓦罐稍微干些,就一层一层顶空垒成一个瓦罐墙,这样不仅腾出了空场子放置新做的瓦罐,而且也便于瓦罐快速风干。

  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放学后,协助大人们把完全晾洒干的瓦罐磕成四个瓦片,然后在房中垛起来,用一个小本子统计下数量,等到积攒够可以烧制一窑的数目时,便叫上七八个村子里的叔叔阿姨们,把这些泥瓦片装到挖在山边的瓦窑里,用麦草火连续烧上五天五夜或更长时间,等窑里的砖瓦全部“亮了”之后,便用砖和泥封上烧火的小门,把瓦窑顶端也用厚厚的土封起来,形成一个涝池样的池子,然后往里面注满水,让水慢慢的渗到砖瓦上去,听那位大师说,慢慢渗下的水遇到高温就会变成水蒸气,不仅可以降温,更主要的作用是让砖瓦变成蓝色。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习惯成自然,在每天上学期间,每逢雷雨天气,焦急的心便飞到那泥瓦罐跟前,总担心大人们因收不及时,好不容易才干了的瓦罐被雨泡成一滩烂泥。

  看着那些经过我们手的泥瓦片,被一个个烧成了敲起来当当响的蓝瓦,被整整齐齐地摆上了乡亲们家新盖的房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啦。

  就这样,随着一窑一窑砖瓦的烧制,家里的景况逐渐好了起来,到后来,爸爸还买了小四轮拖拉机,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许多,再也不用粗着脖子红着脸地拉架子车了。

  ……

  已过去二十多年了,到现在,每逢听到雷声,我便条件反射般的不由自主的在房子里来回踱步,心情便会莫名的焦急起来,仿佛还有满场子的泥瓦罐等着我去收。

  童年的泥瓦罐!

【中国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相关文章:

《玉器和瓦罐》11-05

瓦罐和玉器的差别寓言故事08-04

中国的寓言故事和道理03-14

中国的寓言故事和寓意12-15

国王和画眉中国寓言故事10-20

山羊和毛驴中国寓言故事07-30

中国寓言故事之陶罐和铁罐11-15

龟和鹦鹉学中国寓言故事07-30

驴、猴子和鼹鼠中国寓言故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