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诗人是谁

2022-11-30 雨巷

  《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诗人是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是三十年代著名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是一首象征派暗示的抒情诗。在诗作里有三个单纯的的意象:“我”——象征寻找真理的抒情主人公。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真理。悠长的雨巷――象征阴郁的现实世界。诗中的雨巷是悠长而寂寥的:雨打油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徘徊,更显得雨巷的悠长。“我”是个怀昔追求的游子,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可这位姑娘却偏偏是结着愁怨的。她家篱墙颓圯,虽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是那么的冷漠和高傲。诗人在这里坚持了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命的追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丁香是美丽、高洁、结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这里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实指;一是一种不可及的纯结理想的象征这姑娘往往就是他的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消失了。这里说出丁香虽然姣好,却又容易凋谢。诗人就是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的心情。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

  因为象征型文学重在寄寓某种意蕴,从而体现暗示性的。在这首诗中。姑娘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现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叹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及――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所期待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那样的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心灵是美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那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待面前。“我”总是困惑,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这悲剧是蕴藉在整首诗中的`,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圯的篱墙、冷冷的怨言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的渲染,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意象叠加,游子对姑娘的徒劳期待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这就是象征型文学的一个特征――暗示性。这样的文学意象的作用在于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领悟更深的意蕴。

  象征型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朦胧性。

  诗人运用象征派的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对惠存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惆怅、空虚的心情。诗人的理想究竟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它只是一种情绪,只是瞬间的感觉和心境,它实际上反映了在黑暗的现实社会里,诗人的孤独、迷失、和忧郁的情绪。这首诗的感觉是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意象的模糊。得有诗人真挚的情感作骨子,很少架空的抒情,铺张而不虚拟。诗人把感情放在第一位,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有史以来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从而使我们从诗中领会的东西更多了。

  原文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 凄清 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赏析

  这是一首象征诗作。由于运用了象征意象,所以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但是欣赏者可以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其中的涵义作出个性的理解。

  首先从诗作的表层语义上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它描写了一个一见钟情且失之交臂的爱情故事。有人将这样的爱情进一步坐实,他结合诗人1928年前后的爱情经历而把它看作是诗人与女友曹某的一段爱情的写照和记录。其次,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与信仰的失落与追求有关的诗作。中国传统诗学有以香草美人喻政治境遇的传统,如屈原的《离骚》。作品中的“我”寻找的姑娘可以被看作是某种信仰,它本来存在,但是后来失落,但是“我”仍然执著地寻找。有人同样进行了进一步的坐实。结合1927年后中国社会形势以及作家自己的精神,他认为这样的诗作就是写诗人大革命失败后的心态的。作者早年曾经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信仰失落,对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途都充满了失望和迷惘。因此,在这首诗里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了自己沉重而又不乏坚韧的情绪。再次,这首诗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失落情绪的写照。作品中的“我”是忧愁和迷惘的,而所要寻找的“姑娘”也同样是忧愁和迷惘的。姑娘的情绪和形象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或者说就是诗人的“镜相”。在连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是自恋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具体表现为: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富于象征意味。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天里遇到一个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过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蕴。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运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这首诗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体现了戴望舒早期的艺术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3)诗作意象具有中国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情韵。诗作中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伤”的诗风是纯粹中国传统美学具有神韵上的血缘关系;而其中的情感和意象的颓废,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特性。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很深,从而刻意追求诗歌意象的朦胧。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因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雨巷诗人是谁】相关文章:

雨巷诗人是谁?11-21

雨巷诗人的雨巷09-13

《雨巷》和“雨巷诗人”09-04

雨巷 诗人08-29

雨巷诗人08-25

雨巷诗人戴望舒10-29

雨巷诗人 简介09-07

雨巷诗人是戴望舒11-06

雨巷诗人的跌宕情史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