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体会

2020-09-06 雨巷

  戴望舒的《雨巷》,借用古人的文学意向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但他更多的是对灵魂的宣泄。

  读《雨巷》体会篇一: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 叶圣陶 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 陶 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 陶 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读《雨巷》体会篇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诗人会遇见一个结着仇怨的姑娘吗?

  淡雨萧烟,从那个朦胧的,飘渺的缝隙之间缓步朝前,纤细的手里握着一把油伞,冷冷的印着你发愁的容颜,忧郁的眼神仿佛苦丁香一般开落,你寻着那条幽长的巷子离我越来越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遥台月下逢。”你让我想起了捧心而蹙的潇湘妃子,但她的悲凉远不及你的凄美。

  雨还是细细地将柔情撒在巷子里,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害怕错过你这朵苦丁香,于是,张开水袖散尽迷烟,在我渐渐接近你的时候,我发现你拥起一捧落红,像黛玉的憔悴,像玉环的娇媚,像昭君的无奈,一个向上抛起的动作瞬间定格。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打在你的伞上,催破了巷子的宁静。

  忽然地,你丢开了伞,数起了打在青石板上的雨珠,或者是过于惆怅了吧,你竟没有丝毫注意到我的存在,我一直尾随你的脚步直到与你间隔只剩三米。看着你,仿佛飘过一阵低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烟雨迷朦处”和着雨的轻调一起进入我的视听。

  雨停了,现在的我被束缚在离你很近很近的地方,那距离是一步之遥。而你,像朱漆剥落的大门紧闭着,就算如此,我依然从你那双湖蓝的窗帏中透彻了你,熟悉了你,好似我们五百年前就注定了一段情愫,那种似曾相识,那种莫名其妙就能黯然而生的情感流露,不知你是否也有体会?

  你的发梢被雨打湿了,巷子中角落里那几株枯败的落红竟然发了芽,待我回眸想要与续写前缘,你却如一朵云般在我眼前朦胧,可惜的,我喑哑的喉咙倏的叫不出你的名字,只记得你那暗香盈袖的青莎衣,哀怨的“窗”和图满油彩的伞。

  美丽的邂逅铺散于逝去的繁花,心在此刻沉淀,雨在此刻升华……

  读《雨巷》体会篇三: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雨巷》体会】相关文章:

《雨巷》学案12-11

雨巷朗诵12-25

雨巷说课稿12-05

雨巷有感11-17

雨巷作文11-05

雨巷花开11-17

雨巷散文11-17

雨巷诗歌11-16

雨巷情思11-15

雨巷-诗11-14

《雨巷》阅读体会 《雨巷》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