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原文及创作背景

2024-08-14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叶圣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下面是小编分享《雨巷》原文、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简介,体味诗中蕴含的象征意义。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原文注解]

  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惆怅(chóu chànɡ):伤感,失意。

  太息:出声叹息。

  颓圮(tuí pǐ):倒塌。

  [创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戴望舒文艺实践的领域是宽阔的。不仅创作诗歌,而且写散文、论文等,研究、论述的范围不仅有大量外国文学,而且包括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同时,还作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

  浅谈戴望舒雨巷

  繁星似锦的现代诗坛,戴望舒的名字却很难让人忘记。他的那首《雨巷》一诗,影响了几代人,即使在今天,只要你走进诗人的雨巷,无论任何人,无不被诗中笼罩的那份哀婉凄迷的情调所震撼和感动。当我读罢这首诗,不自觉地与其诗人的一生联系了起来,尤其他感情上的经历,我觉得居然是那么地相似,叫我不得其解。就在解无可解的状态下,潜意识里突然跳出了这么一个词“谶诗”,细细想来,他的这首诗真的很有“谶诗”的味道。所以索性放开笔力,来一把姑妄言之吧。

  所谓“谶诗”,就是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无意之中预言了自己日后的人生经历或者结局。最早的诗谶当属《世新说语》里记载潘岳的两句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果然,后来潘岳与石友一起被孙秀所抓,一同问斩。最有名的诗谶就是隋炀帝的《索酒歌》了。其中“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隋炀帝经常让宫人演唱这首歌,等到后来,李渊攻入京师,隋炀帝自杀于迷楼,李渊的唐兵便将迷楼付之一炬,正好应验了这首诗歌。

  类似的诗谶在历史上很多,若收集起来,绝对不是一部书就能完成的。按照现在的人们看来,这些都无非是一种巧合与迷信,都是无稽之谈。但是,谁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就是在今天,仍然很多人相信这些谶诗或者谶语和谣谶等。但不管信与不信,作诗的朋友一定要小心谨慎为好。

  八十九年前,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诗人,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以短诗的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淡墨清莹的江南雨巷图。

  在这幅以诗描写的图画里,我们看到了文雅高大细瘦的诗人,身穿一袭那个时代的长衫,黝黑的面孔上戴了一副宽大的近视眼镜,抑郁而阴沉,在飘洒的霏霏细雨之中,撑了把油纸伞,缓慢而默默地行走在一条寂寞幽深的小巷里。诗人的脚步踩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思绪如鸟儿,飞落在一个美丽的幻想里,希望能够遇见一位玲珑娇小像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姑娘。这姑娘的容颜,身上的香气都要像丁香一样,美丽芬芳,甚至她的风度气质也要像丁香花那样,带了些许的惆怅和哀怨,和诗人一样徘徊彷徨在这冷漠凄清的雨巷里。在诗人的想象里,这个丁香似的姑娘果然踏雨而来,慢慢而轻盈地走近诗人,也和诗人一样撑了把油纸伞,以叹息忧愁的眼光瞥向诗人,但随即飘去,如烟似梦,凄婉而迷茫地与诗人擦身而过。诗人留恋地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一直看到她消失在断垣残破的篱笆墙边,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这让诗人极为伤感,细雨声声,发出的是几抹浓浓的哀怨,丁香姑娘的容颜,丁香姑娘身上的芳香都没有了。就连她哀怨惆怅的目光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雨巷里,依旧只有诗人自己,孤独愁苦地撑着油纸伞在长长的雨巷里踽踽独行,希望遇到心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这个年轻的诗人就是戴望舒,这首诗就是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雨巷》。

  这是一条幽深朦胧的雨巷,是一条凄婉缠绵的雨巷。这里流动的空气都是哀怨而惆怅的。诗人孤独寂寞和伤感迷惘的情绪笼罩其间,让人看不到一丝的阳光与温暖。这首诗意象里的这种伤感,像潺潺流淌的溪水,浸润进读者的心田,濡染和感动着我们。这是诗人当时的情绪与幻象的一种描述,深刻清晰地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迷惘和愁绪。对幻想中的丁香姑娘的向往而又难以相遇的愁苦,是非常强烈而震撼人心的。

  诗中意象里的丁香姑娘,虽然是诗人理想希望遇到的一个形象,但丁香姑娘也依然不能摆脱愁苦与迷惘。如果真的与丁香姑娘相遇了,那么相遇的是与诗人一样的伤感与惆怅。应该说,这是诗人内心悲观和感到无望的一种倾诉,以象征的艺术方法凸显出来。实际上,诗人理想的丁香姑娘就是诗人自己,就是抽象出的愁苦和哀伤。

  就诗的内容而言,几乎是空虚的,只是诗人与理想的丁香姑娘擦身而过,飘忽一闪的幻象组成。正如诗人对诗的看法那样:“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故此,这首《雨巷》就像一首没有歌词,只有感伤的一段钢琴曲,漾漾荡荡,婉约流转,但不管谁听了,都会被其伤感的情调所感染所迷醉。所以,这种情调就是诗的内容,是诗人通过象征、句式的复踏、古代传统诗歌的借鉴、韵律的和谐等艺术手法刻意营造出来的。诗的忧伤之美,如同雨落花蕊似的在我们眼前绽放出来。应该说,这是这首诗能够流传久远,与几代人发生共鸣的一个主要原因。

  然而,诗人在营造这首《雨巷》诗的同时,无意之中却为自己写下了一首谶诗。这主要体现在诗人戴望舒的感情与婚恋上,他先后与三位女性有过感情纠葛,直到人生最后也没有跳出迷惘与伤感这个潮湿的“雨巷”。

  就在这首诗创作后的第二年,其诗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一下子引起了诗坛的轰动。“雨巷诗人”的雅号也被人叫起。这时,诗人爱上了施蛰存18岁的妹妹施降年。施降年的性格是活泼的,属于阳光女孩。诗人的性格却是抑郁的,属于沉思型的男孩。一冰一碳,一水一火,虽然诗人寄居在施蛰存家里,与施降年天天见面,深爱着施降年,但抑郁谨慎的性格,却叫他不好意思开口。于是,他便发挥自己的长项,写诗表白对施降年的爱慕。活泼爽朗的施降年对他的表白,只是笑嘻嘻的不予答复。说白了,根本就不理睬他的表白。那种笑嘻嘻的模样,多少带有讽刺的意味,因为诗人戴望舒的长相不是很漂亮,虽然身材高大,但面相黝黑,施降年没看上他。遭遇到施降年的冷眼,诗人本该放手,但抑郁之人都有一股子韧劲,是一条道跑到黑,不得到施降年誓不罢休。最后,诗人以跳楼自杀表明心迹,吓得施降年勉强答应了下来。诗人戴望舒这下子可高兴了,赶紧让杭州家里的父母赶到上海,向施降年的父母提亲。施降年的父母起初不同意这桩婚姻,但迫于这种情况,再加上施蛰存的从中斡旋,也就勉强同意了。

  在订婚仪式上,施降年提出一个条件,就是等诗人留学回来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才能完婚。诗人自然一口答应。接着,诗人赴法留学。在赴法留学期间,经济的拮据始终困扰着他,让他难以安心学习。他曾给父亲写信,打算回国。他的父亲把此事告诉了施蛰存,施蛰存迅速电告诗人戴望舒,让他慎重考虑,并寄去了筹款。偏偏在这时,他听到了施降年移情别恋的消息。这让诗人愁苦万分,比他的《雨巷》还要愁苦,根本就无心学习。最终,他被法国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后,传闻得到证实,施降年确实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茶店老板。戴望舒一怒之下,当众给了施降年一记耳光,这段强扭的爱情之瓜,根断瓜碎,即刻宣告结束。

  这时候的诗人戴望舒,真的是在《雨巷》里彷徨了,想象的丁香姑娘真的与他擦身而过了。眼前颓垣断壁,丁香姑娘只是一个影子,且转瞬成空。

  进入诗人戴望舒感情世界的第二个女人是穆丽娟。沉浸在失恋痛苦中的戴望舒,当时居住在同学刘呐鸥的江弯公园的公寓里,与当时被誉为“新感觉派圣手”的著名作家穆时英一家距离很近,常有往来,用现在话来说,都是铁哥们。穆时英不忍看到戴望舒这种悲观失望的样子,为了安慰抚平他的失恋之殇,便把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他。穆丽娟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小戴望舒十二岁,长得清纯秀丽。戴望舒很快就爱上了她,一下子就从失恋的痛苦中回转过来。并于第二年,他便与穆丽娟成婚。成婚后不久,俩人便乘船到了香港居住。在港期间,俩人逐渐发生分歧,常因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穆丽娟单纯幼稚,所以,不理解戴望舒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戴望舒本来是一个抑郁之人,话很少,内心却异常丰富。因为,他依然难以走出对施降年的留恋。这种留恋,如同《雨巷》里的他一样,撑了把油纸伞,幻想着与他期盼的丁香姑娘相遇。如穆丽娟回忆当年的生活时说:“他对我没什么感情,他的感情都给了施降年了”。穆丽娟对这段婚姻已经绝望,便回到上海决定离婚。处在复杂情感中的戴望舒,并不同意离婚。而且把用在向施降年求婚的办法又重演了一番,为了表明自己坚决不离婚的心迹,他给穆丽娟寄去了一份“绝命书”,说:“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据说,戴望舒真的这么做了,只是在自杀时被人救起。然而,让戴望舒失望的是,他用生命做的代价并没有奏效,穆丽娟离婚的决定反而更加坚定了。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而女儿戴咏素由戴望舒抚养。

  走进诗人戴望舒感情世界的第三个女人是杨静。与杨静相识相爱的时候,戴望舒已经37岁。两人都在大同图书印务局工作,属于同事。杨静是一位非常天真,充满个性的女孩,按今天的标准来说,就是一个任性的女孩,敢做敢为。当时她只有16岁,她主要是爱慕戴望舒的才华和他谨慎沉稳的性格。对婚姻缺乏认真成熟的思考,凭一时心血来潮,不顾彼此年龄差距的悬殊,不顾家里父母的反对,毅然与戴望舒结了婚。等到结婚后,才发现她与戴望舒不仅年龄差距悬殊,彼此相差21岁,并且性格差异也非常巨大。杨静从小在香港长大,娇小美丽,天真活泼,与穆丽娟的性格很相似。她与戴望舒的矛盾,也是常因生活琐事吵架。这样,感情上逐渐出现裂痕。本来就敢作敢为,任性不拘的杨静,在与戴望舒感情破裂的时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同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依然是老办法,不同意离婚,只是没有向对待施降年和穆丽娟那样,以自杀来表明心迹。但最终俩人还是离了婚,俩人所生的两个女儿,戴咏树归杨静,戴咏絮归戴望舒。

  诗人戴望舒的感情世界,如同他用诗所建构的那个“雨巷”一样,细雨霏霏,阴霾笼罩,充满了离情别绪,哀婉和惆怅。他在这个狭窄的“雨巷”里,永远打着那把油纸伞,踽踽独行,彷徨徘徊,永远在期望他心中的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与他相遇。这种浪漫的幻象,与真实的生活相比,毕竟是天上人间。

  诗人戴望舒46年的短暂一生,尤其他的感情与婚姻,始终没有冲破“雨巷”里的伤感与愁苦。自己营造的成名诗作,居然成为给自己人生经历抒写的一首谶诗。

  • 相关推荐

【《雨巷》戴望舒原文及创作背景】相关文章:

戴望舒雨巷背景10-07

戴望舒雨巷写作背景04-24

戴望舒的雨巷原文12-02

戴望舒《雨巷》原文03-25

雨巷戴望舒原文04-24

雨巷戴望舒原文09-09

走进《雨巷》的创作背景04-24

戴望舒雨巷原文欣赏03-24

戴望舒《雨巷》原文赏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