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对照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鱼而选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用呢?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逃避灾祸的手段哪一种不可以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活命,却有人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避祸,却有人不肯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就要死亡。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问它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这高位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宫室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穷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也不接受,现在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却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让我所认识的穷苦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改变这种做法,仍然去追求优厚的俸禄)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翻译对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鱼我所欲也》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鱼我所欲也对照翻译】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对照翻译09-23
《鱼我所欲也》对照翻译及分段讲解09-04
鱼我所欲也译文对照11-08
《鱼我所欲也》翻译10-19
《鱼我所欲也》翻译10-24
鱼我所欲也翻译09-20
《鱼我所欲也》 翻译10-24
鱼我所欲也翻译07-03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10-16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