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时间:2024-09-06 22:31:53 赛赛 鱼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精选10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2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三、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四、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 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4

  教学内容分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教后反思: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醒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性善说: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学习生字: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乡为身死(xiàng wéi)

  所恶(wù) 、得我与(y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舍生取义就是丧失“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 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人应该保有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四、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6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过程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解决课文的翻译,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2、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有“大义”的人。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师生补充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3、教师点拨

  学生聆听教师讲故事,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听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介绍自己积累相关资料

  整理积累笔记

  分组疏通文意

  对不懂得地方质疑、记录交流释疑

  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一)探究论点:

  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二)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三)探究重难点句子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五.精美朗读,品读“义”的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

  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集体探究论点

  回答教师提问,阐述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座位相邻的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探究论点的提出方式,并阐述理由。

  同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不同论证方法的句段,加以说明。最后集体整理。

  学生发表看法,集体交流、理解

  多名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忆

  找出语句并朗读

  赏析品味

  明确论点,把握议论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论点的提出。设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易懂。

  理解论证方法,进一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丰富积累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犹如一个投入湖面的石子,从而溅起文章这池湖水的涟漪,突破重难点。

  在诵读中欣赏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六、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1、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梳理:

  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2、讲述一个体现“义”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8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9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P209思考练习二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10

  【设计思路】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

  2、整体把握:

  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3、重点难点突破:

  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

  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

  作者强调有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因为没有丧失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论证。

  ⑵二、三节是事例论证,两种事例形成一种对比。虽然是一箪食,一豆羹,但很重要,决定着生死,但有人却不受。而万钟虽多,只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却接受了。前者重义,后者不辨礼义,根本原因是一个保持了本心,而另一个丧失了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们就会重义,社会才能安定。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2、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孟子所讲的礼义与仁的区别。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的字词整理03-22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12-13

《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整理11-20

鱼我所欲也的教案04-04

鱼我所欲也教案04-11

《鱼我所欲也》教案07-15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04-10

鱼我所欲也03-21

鱼我所欲也翻译教案03-2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精选10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2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三、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四、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 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4

  教学内容分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教后反思: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醒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性善说: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学习生字: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乡为身死(xiàng wéi)

  所恶(wù) 、得我与(y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舍生取义就是丧失“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 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人应该保有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四、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6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过程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解决课文的翻译,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2、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有“大义”的人。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师生补充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3、教师点拨

  学生聆听教师讲故事,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听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介绍自己积累相关资料

  整理积累笔记

  分组疏通文意

  对不懂得地方质疑、记录交流释疑

  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一)探究论点:

  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二)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三)探究重难点句子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五.精美朗读,品读“义”的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

  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集体探究论点

  回答教师提问,阐述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座位相邻的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探究论点的提出方式,并阐述理由。

  同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不同论证方法的句段,加以说明。最后集体整理。

  学生发表看法,集体交流、理解

  多名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忆

  找出语句并朗读

  赏析品味

  明确论点,把握议论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论点的提出。设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易懂。

  理解论证方法,进一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丰富积累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犹如一个投入湖面的石子,从而溅起文章这池湖水的涟漪,突破重难点。

  在诵读中欣赏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六、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1、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梳理:

  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2、讲述一个体现“义”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8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9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P209思考练习二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 篇10

  【设计思路】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

  2、整体把握:

  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3、重点难点突破:

  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

  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

  作者强调有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因为没有丧失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论证。

  ⑵二、三节是事例论证,两种事例形成一种对比。虽然是一箪食,一豆羹,但很重要,决定着生死,但有人却不受。而万钟虽多,只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却接受了。前者重义,后者不辨礼义,根本原因是一个保持了本心,而另一个丧失了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们就会重义,社会才能安定。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2、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孟子所讲的礼义与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