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及练习

时间:2024-09-09 13:28:44 鱼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及练习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及练习题有哪些内容呢?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呢?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有着怎样的教学环节设置呢?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²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四书”:《 》《 》《 》《 》)

  2. 给加点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一箪食,一豆羹 (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3、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_____________ 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

  【课堂导学方案】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及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4、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6.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7.我心目中的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8、再质疑:

  9、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巩固训练方案】

  第三课时

  一、 理解课文

  1、填空: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⑵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

  ⑶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走进中考训练: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题。(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三、阅读下边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16.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17.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8.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9—22题。

  1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22.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

  (六)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23~27题。(15分)

  23.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感悟】:

  参考答案:自: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③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巩: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各占1分)

  25、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6、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注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恶,讨厌,不喜欢。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患,祸害。有所不避,有不该躲避的祸害。所,代“不避”的祸害。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

  (1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能够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这里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词,没有。

  (16)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一切可以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及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及练习】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4-21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04-09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3-23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04-19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04-19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03-24

鱼我所欲也基础练习04-05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11-17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03-24

文章
代写

AI智能论文助手

AI论文生成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及练习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及练习题有哪些内容呢?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呢?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有着怎样的教学环节设置呢?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²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四书”:《 》《 》《 》《 》)

  2. 给加点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一箪食,一豆羹 (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3、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_____________ 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

  【课堂导学方案】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及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4、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6.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7.我心目中的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8、再质疑:

  9、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巩固训练方案】

  第三课时

  一、 理解课文

  1、填空: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⑵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

  ⑶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走进中考训练: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题。(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三、阅读下边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16.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17.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8.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9—22题。

  1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22.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

  (六)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23~27题。(15分)

  23.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感悟】:

  参考答案:自: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③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巩: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各占1分)

  25、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6、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注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恶,讨厌,不喜欢。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患,祸害。有所不避,有不该躲避的祸害。所,代“不避”的祸害。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

  (1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能够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这里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词,没有。

  (16)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一切可以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