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争议陷阱》是余秋雨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无争议陷阱》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多数不太合群,而且有点骄傲。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有删改)
16.为什么说“‘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6分)
17.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8.脑瘫诗人余秀华被社会广泛关注后,有人指责她的作品品味不高,缺乏艺术性;有人质疑她的作品是为了迎合社会流俗,只为赚人眼泪。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6分)
《无争议陷阱》阅读答案
16.(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了既有的规则,在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
(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或者本身缺乏创新。(每点3分)
17.(1)首先提出“无争议陷阱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这一观点,并加以阐释;
(2)接着从社会环境和创新者本身两个方面分析“无争议陷阱”存在的原因;
(3)最后阐述如何正确地对待“创新者”,同时要防范那些制造陷阱的人。(每点2分)
18.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余秀华的作品。
(2)余秀华其人其作品本身的不完美,她的创作也并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这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社会也缺乏理解与包容。
(3)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来扼杀余秀华这样的创新者,制造争议人物,自己却避开争议。(每点2分)
- 相关推荐
【《无争议陷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无争议陷阱》 阅读答案11-29
《小人无朋》阅读答案05-02
中考语文试题《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09-19
《父爱昼夜无眠》阅读答案06-11
《父爱昼夜无眠》阅读答案07-03
《父爱昼夜无眠》阅读答案11-22
《庄子.徐无鬼》阅读答案11-20
《无刺蜂的奇异世界》阅读答案08-23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8-17
现代文阅读《挚爱无痕》题目及答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