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余光中的《乡愁》之美,我们有着什么新的启发呢?一首《乡愁》诗歌感动了无数华人,为思乡诗作中的经典之作。
《乡愁》之美篇一: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仅仅八十八字,却道出意味深长、意象优美、形式动人的意境,诗中孕含着巨大的民族之恋、祖国之爱、思乡之情。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今年已八十四岁。在1974年写出这首流芳百世的诗歌,拥有众多读者争相阅读。诗人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在继承祖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赋予乡愁情予深厚的历史感,想象中打上时代的深深烙印。
其一,乡愁具有时空美。乡愁侧重写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少年時是一枚邮票,青年時是一张船票,中年時是一方坟墓、现在是一湾海峡,这四个方面寄寓诗人绵长深远的思乡情。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情感,使历史、地理的时空感融成现实感。短诗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二,乡愁具有意象美。乡愁本来是人所共有的普通情感,诗人却加以提炼,从广远的时空中截取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单纯而不简单、实在而不随意,集聚了明朗、集中、典型、强烈的意象,有旁无斜枝的芜蔓之感;丰富而不短浅,含蓄而不夸张。意象上又是层层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其发展脉络十分有序,按照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年龄阶段一步步贯串全诗。乡愁总结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前三节似汹涌波涛,掀起尾节层层巨浪。
其三,乡愁具有形式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显得十分美。统一,即相对的均衡、匀称,段式、句式十分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和谐、对称。变化,追求的是活泼、流动,生机蓬勃。长短句的调节,整齐而具参差不齐之美。形式美中又孕含音乐美,回旋往复,有一唱三叹的美妙旋律。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三次重复。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叠词运用,使诗又有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数量词的运用又表现诗人的语言功力,使诗又有音韵美。乡愁它是一首柔美而带哀思的思乡曲,是宝岛诗人对祖国深深眷恋的浓缩。
总之,乡愁一诗的时空美、意象美、形式美,是统一在乡愁的情感之中的。诗人赋予乡愁以爱国的意境,从个人情绪上把统一放在心中,真正体现了诗人“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宿愿。
《乡愁》之美篇二: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 相关推荐
【余光中 乡愁探美】相关文章:
余光中的《乡愁》之美08-29
余光中《乡愁》09-11
《乡愁》余光中03-07
余光中的乡愁09-09
余光中乡愁03-15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06-29
余光中《乡愁》分析07-23
余光中《乡愁》赏析09-08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11-01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