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思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千载传诵,令人慨然。是记文中的“常青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由有创意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美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1、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通过美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美文的兴趣,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个性化的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收集作者资料。
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足以见出洞庭湖之壮观浩大。而“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却反映了诗人郁郁不得志、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闷的情绪。而同是写洞庭湖,同处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却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画卷,抒发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这篇文章会让你有新的收获,也希望它能带给你新的思考!
[说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滚动字幕。
(设计意图:从旧知导入,和谐自然。从而创设氛围引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汤汤()忧谗畏讥()墙倾楫催()宠辱偕忘()
2、[作者追踪]: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却能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学生答,教师补充,同时字幕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朗读预习掌握生字、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背景链接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甚厚。滕被贬岳州后,虽政绩卓然,可是仍旧情绪低落。在岳阳楼落成后,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随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据此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当时范仲淹也正贬官在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四、美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语调语速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尽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画面。注意根据文章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设计意图:通过美读课文既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文章韵律美、图画美、大气美,又能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重点知识作准备。)
五、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过程中所标记的疑难词语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1)解释加点词语。
百废具兴()连月不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波澜不惊()长烟一空()把酒临风()吾谁与归()
(2)翻译下列句子。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六、品味探究
1、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分几部分,依据是什么?概括出课文各部分内容。
2、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师提示,常见的几种评析角度:
(1)修辞生动形象
(2)词语准确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描写方法独特
3、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品析语言的能力,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七、升华提高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难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你回到唐朝成为他的好友,请你运用本文所学语句写一段话对之进行劝慰,让他撇弃个人得失,放眼天下苍生,重新振作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结束语:先贤的脚步已远去,但我相信先贤的灵魂之光还在!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结束语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关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叙事缘由作文记之
二写景总写壮阔多变
迁客骚人
览物而异
分写览物而悲
览物而喜
三议论胸襟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负先忧后乐
(设计意图:使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对照,凸显文章主旨。)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
(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守 霪()雨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阴风怒号() 嗟()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
(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4、背诵课文。
5、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章背景。2.扫清读音及字词障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ā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
四学生各自诵读课文一遍,教师加以指导:第一段,以叙为主,因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第四段至若领器,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五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节奏读准确。读毕,讲评。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内容。
2.弄懂第1—3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文中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1—3段的词义、句意。.理解段意。
教学步骤:逐段讲解课本
[朗读]第一段。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太守。到第二年,政令通达,百姓乐业,种种荒废了的事务都得到办理。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了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贤士和当今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要我写篇文章记下这件事。
[导读]
提问一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提问二这段为什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的卓有政绩?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卓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徒然无由。
[朗读]第二段。
1“夫”:指示代词,那。2“胜状”:佳景;“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状”,景色。3“一”:全。4“衔”:含,包含。5“浩浩”:水势盛大。
6“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7“横”:充溢,意为广阔。
8“涯”:边际。9“晖”:日光,这里意为阳光照耀。10“阴”:暗,指天色昏暗。
11“气象”:自然景色。12“则”:乃是。13“大观”:壮观,雄伟的景象;“观”,景象。
14“备”:完全,详尽。1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16“通”:到达。
17“极”:穷尽,这里意为直到。18“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吏。
19“骚人”:诗人,这里指失意的诗人。20“于”:在。
21“物”:自然景物。22“得无”:能不。
[译文]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就在这洞庭湖上。它含纳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清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景色千变万化。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啊。前人的描述十分详尽。既是这样,那么(此地)往北通向巫峡,往南直达潇湘,贬降外调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有很多在此聚会,他们观览景物时升起的感触能不相异吗?
[导读]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无涯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朗读]第三段
[原文]
[讲解]
1“若夫”:连词,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可译为“像那”。2“霪”:久雨。
3“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4“开”:舒展,这里指天放晴。
5“阴风”:阴惨惨的风。6“号”:放声长鸣。7“浊浪”:浑浊的浪涛。
8“排空”:凌空,冲向天空;“排”,推,冲击。9“耀”:光辉。
10“潜”:隐藏。11“樯”:船桅。12“楫”:船桨。13“摧”:摧折。
14“薄暮”:傍晚;“薄”,迫近,靠近。15“冥冥”:晦暗。16“斯”:这。
17“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18“则”:就。19“去”:离开。
20“国”:国都。21“忧”:担心。21“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谗言诬陷。
22“讥”:非议,诋毁。23“萧然”:萧瑟凄凉的样子。
24“感极”:伤感到极点。26“者”:……的情况,它的定语是“去国怀乡……感极而悲。”
[译文]
像那久雨不住,连月不晴的时节,阴惨惨的风狂吼乱叫,浑浊浊的浪翻滚腾空;日月星辰失去了光辉,高山巨峦消失了形体。来往客商不能通行,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来临,天色昏黑,猛虎长吼,猿猴悲啼。此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受到诋毁的心情,(抬眼望去)满目尽是萧瑟凄凉的景象,而感慨万端,悲伤无已。
[导读]
提问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
布置作业
1.背诵第1—3段。
2.弄懂第4—6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懂得词义、句意(第4—6段),理解其段意。
2.写景、抒情。
3.篇末出旨,对比明意。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二讲解课文第4—6段
[朗读]第四段
[讲解]
1“至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又如”。2“和”:温和,和煦。
3“景”:日光。4“惊”:震惊,这里指波浪翻腾。
5“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景色。6“一”:全。
7“锦鳞”:美丽的鱼儿;“鳞”,借代鱼。8“芷”:一种香草。
9“汀”:小洲。10“郁郁”:浓郁,形容芳香。11“青青”:形容茂盛。
12“而”:连词,顺接。13“或”:有时。14“长烟”:指空中的云雾。
15“一空”:完全消散。16“浮光”:浮动的水面的月光。17“跃金”:闪着金光。
18“静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静静的月影。19“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块白玉;“璧”:平圆形的玉。20“何极”:哪有穷尽。
21“心旷神怡”:心情畅快;“旷”,开朗,“怡”:和悦,愉快。
22“偕”:一起。23“把”:持,端。24“临”;面对。
25“洋洋”:得意喜乐的样子。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2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3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德育目标:
树立走出自我,胸怀天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
积累词语。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习第一部分。
2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3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
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内容:
1、字词注音:阴风怒号()薄()暮冥冥浩浩汤汤()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宠辱偕()忘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课文朗读
三、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四、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必做)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选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3、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
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前两段背诵。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当堂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浩浩汤汤()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宠辱偕()忘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
写景:暗 明
抒情:悲 喜
↑↑
议论: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古诗外,其余四课均足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
(1):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写作背景,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2):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记” 为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本文语言内涵深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应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已经具备 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五、设计思路:
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显志”的写作思路,设计了学生数遍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深意,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想、辩、写的过程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情境导入:
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让人回味无穷;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下
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湖南)
黄鹤楼 (湖北) 鹳雀楼(山西) 滕王阁(江西) 登鹳鹊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1015年(皇佑三年)以户部侍郎知青州27岁中进士,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4.文体简介: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二)根据指导,朗读课文。
1、一读,正字音
2、二读,揣其意
范仲淹为什么要写《岳阳楼记》?(用原文回答)
提示写作背景:
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3、三读,用对情
教师提示: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应读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平缓,“然则”一句引出新意境,语调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学生揣摩: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写景文字,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4、四读,品其人
文中刻画了哪两类人?两者有何“异”?你属于哪种人?
迁客骚人
古仁人
出示今人图片:
郭德纲和郭麒麟
鹰爸何烈胜和多多
点评:丁肇中就这么说过:“考试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我所认识的20世纪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拿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在学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几位。但这些人都能挑一个题目,根据客观情况,认定这是自己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个,其余的东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5、齐读,悟深意
让我们重回经典,再次感受范仲淹高尚的气节,齐读《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7
预习检测
(你已经背诵课文了吗?,看谁最棒,按要求填空)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
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学习难点
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章的特色。。
2、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自主学习
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小组成员的智慧,解决下列重点字词,以致能独立翻译全文。(先独立完成,后合作讨论)
1、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解释:
2、一词多义: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恒亡()③则有去国怀乡()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
居:①居庙堂之高()②面山而居()③不可久居()通:①才通人()②政通人和()③不能通其意()
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不以物喜()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全石以为底()
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小组集体的智慧,展示本小组的智慧)
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
2、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拓展延伸
阅读杜甫的诗《登岳阳楼》,比较这首诗与《岳阳楼记》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②乾坤:指日、月。③戎马句: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④凭轩:靠着窗户。
达标测试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___,的旷达胸襟。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山岳潜形潜:——
(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8
【课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1温习上堂课内容—-作家知识、一二段段意、课下注释词语解释。
2读三四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提问学生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2)文章一二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解释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2导入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3)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6)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虚词,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岳阳楼是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北宋滕子京重修,以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著名。楼体纯木结构,高19.72米。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有机会一定要到岳阳楼上感受名楼的风采。
导语设计2:
滕王阁因《滕王阁序》名扬天下,黄鹤楼因《黄鹤楼》一诗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曾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闻名四方,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倾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的拳拳心语。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霏(fēi )
(2)一词多义。
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6)词类活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宫。
②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⑥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⑦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理活动。
2作者名片
范仲淹(989-1025),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公集》传世。
3背景追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全文共6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深层理解
1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自然段作者所提及的登楼者为什么会“多会于此”?
【交流点拨】因为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当时都城通往西南的必经之地,唐宋的贬官大多远谪西南,他们去贬谪之地也好,回京城也好,都得由此经过,因而这座楼看尽人生的失意和得意。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1第3自然段选取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加以赏析。
【交流点拨】作者选用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昏暗的天色、连绵的阴雨、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倾斜折断的桅杆船桨,这是白天的景象。傍晚经常听到虎啸猿啼。雨天、傍晚本来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渲染了悲凄愁苦的气氛。作者用“霪”“阴”“浊”等词充分体现人物厌烦、悲苦的心情,用“怒”“排”等词,既写出风势之大,浪花之猛,有传达出作者的愤懑、悲痛的心情。
2阴晦的景象引发悲苦的情感,明媚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反应呢?
【交流点拨】因为人的心情与生活经历有关,处于逆境的人,多数心灰意冷;处于顺境的人,多数得意洋洋,因而在观察景物、感受世界时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笔调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迁客骚人们在描写景物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抒情才是主要目的,所以才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详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走进语言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岳阳楼“壮阔”的特点?
【交流点拨】“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特点,表现了湖的浩淼,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朝晖夕阴”,用词概括、形象,从侧面体现了洞庭湖的壮阔。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交流点拨】“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起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二字连用,更使景物富有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一个“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晖”字会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或”字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或异二者之为”,意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因为作者对古仁人的心理,只是曾经探求过,所以用“或异二者之为”来表述探求的结论,显得语气比较委婉,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的境遇吗?显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于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做官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走进写法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交流点拨】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情入境。
(四)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三、拓展延伸
欣赏岳阳楼名联
1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2风物正凄然,望渺涉潇湘,万水千山皆赴伐;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
师:当我们读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时,我们为张养浩关心民间疾苦之心所感动,这似乎代表的是所有读书人的心声。所以当我们再次诵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世称“范文正公”。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3、朗读训练
自由朗读--------听范读-----------齐读。
提示:注意语言的停顿、字音的正确、情感的变化。
4、文意疏通
师:同学们以小组讨论课文前两段的大意。
(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大意。)
明确:谪、作(写)、政通人和、具、属、浩浩汤汤、大观、然则、迁客、骚人。这些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应特别注意。(具体可参照课下注释)
小结:修建岳阳楼的背景、滕子京的政绩: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写作此文的原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总领第二段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从空间表现盛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表现盛景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课后训练
反复朗读此文,感受文章的情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
1、文意疏通
师:让我们齐读第3、4自然段,领略一下岳阳楼的风光。(朗读)
同桌共同欣赏画面,用大意法讲述出来。
明确:重点掌握若夫、淫雨、国(国都)、忧谗畏讥、萧然(萧条的样子)、锦鳞、或、一、郁郁青青、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握)、的含义。(参见课下注释)
这两段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一则是悲凉阴暗一则是欢乐明亮。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2、探究
师:作者在具体的描绘了景色后,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让我们来齐读体味古人之心。(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发言:你最欣赏哪句话,说明原因。小组交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同时又体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2)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
(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委婉含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
2.全班齐读。
二、研讨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
2.掌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步品味课文
1.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7.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8.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0.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1.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
12.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PPT展示)
四、拓展延伸
(一)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首段叙事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用骈句,起、结句又为散句,洞庭湖上一阴一晴多为骈句,结句又为散句,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2.搜集整理关于岳阳楼的诗歌、对联。加强理解文本能力。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下下 写景:暗 明
岳阳楼记之之 抒情:悲 喜
忧乐 ↑↑
而而 议论: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当我讲完课文后,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基本上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我的设计本着语文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朗读感悟,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我仍然觉得有一些遗憾在其中我对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赏景悟情
对于文章三四自然段的处理纠结中的不断变换,最初的计划是让学生在赏析了巴陵胜状,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学生体会到了这段景物的特点“壮美“。继而自读领略三四自然段的美景,有一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凄美,优美)再让学生赏析从哪个语句中品味到的,进行景物的赏析、但是后期发现学生赏析不到位,效果不佳。变改为了读文绘图,正所谓:美景配美词,美词绘美图,让学生展现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去体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打算要重点指导“登斯楼也……”的情感处理,更加突出后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但在课堂实施中却发现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这样的处理,自己觉得悟情的力量略显单薄。
二、拓展延伸
对于拓展延伸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我设计了“面对范仲淹如此的感叹和期盼,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的感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的生平,识记重要信息。
2、熟读成诵,熟练翻译课文,识记文言词汇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培养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的生平,识记重要信息。
2、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熟练翻译课文(前三段),识记文言词汇。
预习检测
1、范仲淹,字,苏州吴县人,北宋家、家、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范仲淹谪守属予作文以寄之予观夫巴陵胜状浩浩汤汤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忧谗畏讥一碧万顷岸芷汀兰宠辱偕忘嗟夫
3、朗读训练
老师范读学生仿读齐读
整体感知
1、翻译课文前三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以段为单位翻译课文,标记难点和重点词语向组长或老师询问;老师巡视,帮助解答疑难。
2、自主翻译后,学生课堂串译。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总结交流强调本段的重点词语。
当堂训练
1、解释画线字词越明年乃重修岳阳楼予观夫巴陵胜状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薄暮冥冥
2、翻译下列句子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寄之朝晖夕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第四、五、六段,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内容,理清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培养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整体感知
1、翻译课文后三段①学生根据课下注释以段为单位翻译课文,标记难点和重点词语向组长或老师询问;老师巡视,帮助解答疑难。
②自主翻译后,学生课堂串译。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总结交流强调本段的重点词语。
2、文并非单纯的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而是融自然、感情、理想于一文,你能不能抓住表达方式的'变化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探究文本
1、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参考资料:据史料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情绪极为低落,此时,范仲淹应邀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如果你是滕子京,你能从中明白老朋友的良苦用心吗,你明白了什么?
2、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情怀?
课堂升华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发展了这一思想,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他不为外物所动,不论社会环境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同学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风华正茂的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
当堂训练
1、解释画线字词
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宠辱偕忘把酒临风此乐何极是进亦忧
2、翻译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以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1、解释词义:
⑴乃重修岳阳楼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⑶予观夫巴陵胜状
⑷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⑸前人之述备矣
⑹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⑺若夫霪雨霏霏
⑻薄暮冥冥
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⑽至若春和景明
⑾而或长烟一空
⑿宠辱偕忘
⒀或异二者之为
⒁是进亦忧,退亦忧
2、翻译:
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⑴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⑵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记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介绍: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
环节二
二、字词积累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谪(zhé)汤(shāng)属(zhǔ)霪(yín)霏(fēi)
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芷(zhǐ)
汀(tīng)偕(xié)曜(yào)
2、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和: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景明(和煦)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作,任太守)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
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越过)
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环节三
一、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
3、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三、四段,概括景物特点及人物心情。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9、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赏析美文。
1、请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2、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
示例: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三、探究写法
1、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2、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环节四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教学板书
作记缘由(叙事)
洞庭胜景:雄伟壮阔,气象万千(描写)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描写、抒情)
春和景明:喜洋洋
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1、2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岳阳楼记》。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显示)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1、2自然段
(二)过渡语: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请看: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2、自由朗读一遍,如有生字请举手。
3、朗读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
(二)过渡语:朗读比赛前,先听录音,注意字音。
(三)学生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四)过渡语:马上进行朗读比赛,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不认识的字请举手。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过渡语:朗读比赛开始。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其他同学发现错误立即举手更正。××你先读。
(七)1、指名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师在黑板左边板书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2、若学生读不出感情,教师范读。
(八)1、过渡语:请看黑板,齐读生字两遍。
2、学生齐读师板书的字词两遍。
可能读错的字音:谪(zhé)守浩浩汤汤(shāngshāng)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gqīngjícuī)岸芷(zhǐ)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
(九)1、过渡语:请大家端正坐姿,我们来齐读1、2段。
2、学生齐读课文1、2段。
3、过渡语: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正确朗读课文了,接着,开展第二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先把补充注释写到课文有关词语旁:
1、增其旧制:增,扩大。其,代指岳阳楼。旧制,原来的`规模。
2、属予作文以记之:作,写。以,来。记,记述。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予观夫(fú):夫,那。
4、衔远山,吞长江:衔:口含。吞:吞吐。
5、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向北。南,向南。
再边看课文,边看注释和补充注解,练习翻译。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1、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请看译讲方法:
出示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翻译整句。
2、找五名学生译讲第一段,其他同学补充。
①学生译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若译讲的对,师肯定地说“对”。
②学生译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师问:“政通人和”的“通”是什么意思?师板书:顺利。
③学生译讲“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若学生译讲的不对,师问:认为不对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更正。
④学生译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若学生译讲的不对,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⑤学生译讲“属予作文以记之”。师肯定地说“对”。
3、找八名学生译讲第二段,其他同学补充。
①学生译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师问:“在洞庭一湖”的“一”是什么意思?师板书:全。
②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衔远山,吞长江”,师问:若学生译讲时没有补充主语,师问:他译讲的准确对吗?认为不准确的举手。引导学生在译讲时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师再问:洞庭湖连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这说明什么?
③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师再问:这句话又说明什么?
④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⑤学生译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师问:“此”指代那些句子?“前人之述”与第一段的哪句话照应?
⑥学生译讲“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师问:“北通巫峡”的“通”是什么意思?师板书:通向。
⑦学生译讲“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⑧学生译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四)质疑问难。
1.过渡语:课文译讲完了,给大家1分钟的消化时间,自己看着原文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五)过渡语:下面进行第三场比赛。请看: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
背诵指导
庆历_____,滕子京______。越明年,______,_______。乃_______,增______,刻___________于其上。属予___________。
予观夫______,在______。衔____,吞____,浩浩____,横_____;朝__夕__,气象____。此则_______,前人______。然则北_____,南_____,迁客骚人,_____,览物之情,______?
一段一段,一层一层,反复记忆。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第1、2自然段。
(二)学生自背。
(三)同桌互背。
(四)全班齐背。
(五)指名背。
(六)过渡语:这节课大家自学得很认真,准备两分钟就默写课文。请看:
六、当堂训练
(一)出示:默写准备
一边读、一边用手写括号内易写错的字,两分钟后开始默写,争取人人满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二)出示:要求:
1、字体端正,纸面整洁。
2、时间5分钟。
(二)学生默写课文。
七、宣布下课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04-15
(经典)《岳阳楼记》教学设计07-27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1-14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经典】06-12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1-15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04-04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及反思04-20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优选]06-10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荐】01-19
【热】《岳阳楼记》教学设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