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4、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3、齐读全文。
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五、课堂练习
1、各种形式的诵读。
2、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
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
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
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摩文章思路
一、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揣摩构思特点
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三、探究思考
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四、整理思路,帮助背诵(见板书)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作者应好友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郑重地叙说了事情的本末,准确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
谪
古
仁
人
【《岳阳楼记》的教案】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的教案07-29
岳阳楼记经典教案11-15
教案《岳阳楼记》09-05
岳阳楼记 教案08-29
《岳阳楼记》 教案08-30
岳阳楼记教案10-28
《岳阳楼记》教案11-27
《岳阳楼记》-教案11-28
《岳阳楼记》复习教案07-19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