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与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①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节选自《红色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①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②即星星峡,在新疆哈密同甘肃安西交界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给原本单调苍凉的戈壁赋予生机,也表达出作者对革命军队的强烈认可与肯定之情。
B.作者笔下的“沙漠”“蓝天”“月亮”“五月的北国”等不仅是自然的物象,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与赞美之情。
C. “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说明革命同志来自全国各地,“同一的音调”就是当地民歌小调,也是革命青年共同理想的象征。
D.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是人类活动的背景,也烘托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故本文的“风景”特指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沙漠驼阵,对沙漠的描写是静景,对驼阵的描写却由远而近,由黑变红,声音也由小到大变化。
B.作者用“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形容初开的梯田,言语温馨,活泼俏皮,达到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效果。
C. “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等句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人们的生存环境。
D.在对每幅画面描绘后,作者都不忘对“人”与“自然风景”展开一番思考与讨论,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思想深邃。
8.作为散文,本文始终未点明被赞美对象的身份,但字里行间又无不透露这个信息,请解读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予以揭示文中对象身份的?
9.这篇选文作者描绘的“人的活动”包括“群像”和“具象”,请就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谈谈你的见解。
答
6. 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沙漠”的出现主要是反衬革命军队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并表达作者对其赞美之情;
C.“‘同一的音调’就是当地民歌小调”错误,也可能是革命歌曲、劳动生产歌曲;
D.“特指对革命精神的赞美”错误。本文的“风景”既包括自然的风景也包括人类的风景,只是较于“自然的风景”而言,“人类革命精神”的风景更伟大。
故选A。
7. C .“夸张”错误,“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都是作者的联想,且采用了拟人修辞。
8. ①人物活动的地理区域,“沙漠”“黄土高原”等都是当时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地方。②颜色标记及主人公革命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点染,“红旗”“红绸”和军民们的生产劳作方式及革命的勇气都给读者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进而使读者意会。
9. ①“群像”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一群人物形象,属于“面”的范畴;“具象”是个体的鲜明的形象。前者多有意境和主题烘托的作用,后者更多使用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也更浓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有突出和强调作品主旨的作用。②文中戈壁驼队的“红旗”与明月下的“晚归的种地人”及河边知识分子们舒展快乐的群像劳动场景为读者描绘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崇高的革命热情和投入革命生活的群众与知识分子朴实热烈的理想生活;③篇末吹喇叭的号兵与荷枪的战士的具象形象,则意象化地表明新生革命队伍有坚决勇敢的革命斗志与毫不畏惧、刚烈果敢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仅守护家园更唤醒民众。
- 相关推荐
【《风景谈》节选阅读答案与解析】相关文章:
谈生命(节选)的阅读答案05-29
《小贩(节选)》阅读答案04-15
《边城(节选)》阅读答案03-30
《郢书燕说》节选阅读及答案07-01
《詹天佑》节选阅读答案12-05
《白杨礼赞》节选阅读答案12-06
鲁迅《故乡》(节选)阅读答案11-16
《父亲的手》节选阅读答案10-24
《书谱》节选阅读答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