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救国的先驱》阅读及答案

2024-08-19 阅读答案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科学救国的先驱

  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取向。任鸿隽这个外貌清瘦的人,却是只身挑战和颠覆这条传统的人,虽然他是大清帝国科考的秀才。

  1908年,任鸿隽考取官费生资格,到日本留学,主修化工。在日本,他参加了同盟会。他选择学习化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制造炸弹,为革命效力!”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任鸿隽热血沸腾,在日本撰写《川人告哀书》《为铁道国有告国人书》等,为革命呐喊。没等到毕业,就从日本回国,与孙中山同车同船。

  辛亥革命后,任鸿隽担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并起草了《告前方将士文》《祭明孝陵文》等文章。袁世凯上台后,他曾在北京政府当过秘书,但很快厌恶官场生活,拒绝了蔡元培、胡汉民等政要的挽留,以“稽勋生”(对革命有功的学生)身份赴美国留学。

  1912年12月1日,任鸿隽、杨杏佛等11人来到了美国留学。同行者多志在学习政治经济和社会科学,以便有朝一日能干禄乞福。只有任鸿隽和杨杏佛两人志在学习科学。任鸿隽进入了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偏重于学习化学和物理等科。在康大,任鸿隽认识到西方学术之所以异于东方学术,是因为西方有科学,东方无科学。科学的真谛是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所得结果之总和,中国要想有科学,必须从西方输入。从这个时候起,任鸿隽萌发了将科学介绍到中国的想法,因此他并没有像其他的留学生,把拿学位看得太重。

  1914年任鸿隽和杨杏佛、胡明复等人组建科学社,1915年1月创办《科学》月刊。此时的科学社并无正式组织,可以说是一种集股性质的公司。在《科学》的发刊词中有这样一些充满激情的话语:“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代兴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这篇发刊词突出宣扬了科学救国的思想,最早“并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根据人们的推断,这篇发刊词出自任鸿隽之手。从此以后,任鸿隽对《科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主持编务,还亲自写文章。1915年10月,创建者将松散的科学社改成学会性质的组织,并定名为“中国科学社”,同时选举任鸿隽等5人为董事会成员,任鸿隽为董事长兼社长。就这样,中国的第一个科学社团在美国成立了。

  1918年春,任鸿隽和杨杏佛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理化硕士学位,10月归国,而中国科学社也随之从美国转移到了中国。回国意味着没有了留学时的官费和奖学会,办社办杂志的经费开始紧张起来。当时的中国除了有限的几所大学之外,没有研究机构,也没有学术团体,很多留学生归国后都找不到工作,或者用非所学。目睹这种现象,任鸿隽和杨杏佛认为他们应该站出来,为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任鸿隽等人的努力下,1922年8月,中国国内第一个科学研究机关——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任鸿隽作为理事长兼社长。1929年1月,任鸿隽当上了中基会的总干事,掌管第:批庚子退款。在中基会的10年也是任鸿隽人生最辉煌的十年。任鸿隽将这笔退款精打细算,用于中国科学的研究、应用和教育事业。在其努力下,当时中国最大的科技图书馆——上海明复图书馆得以建立,之后又建立了北平图书馆。

  1942年,在军事封锁、交通阻绝的情形下,任鸿隽促成了“中美文化资料供应委员套”的成立。此会专门负责引进影片、图书和阅读器具,先后将6775册科技图书从海路运到印度再转运到重庆,并将约200种英国科学工程和医学杂志制成微缩胶卷运到中国。中基会在重庆、昆明和成都等地设立了30多处配备了阅读投射镜的阅览室,使学者们能够阅读这些来自国外的书刊资料,对战对科学研究乖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任鸿隽、杨杏佛等人为了给人才一个研究的自由天地,为了把科学的种子撒遍整个中国,他们甘愿成为土壤。任鸿隽专于化学,杨杏佛专于机械工程和经济,胡明复是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事业的宣传中去,而在学术研究上没有突出成就。然而,正是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中国科学社在建国前的几十年间,才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相关链接

  ①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百度汉语

  ②西方科学家研究科学,不是为名利所驱使,而是为好奇心所引诱。为了这种天生的好奇以及由此而来的精神需求,许多人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是科学家最初的动机,而是科学研究的必然结果。——任鸿隽《科学的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任鸿隽早年即是一个激进的热血青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加入了同盟会,又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并撰写文章为革命呐喊。

  B.任鸿隽认识到西方与中方学术的差异在于有无科学,中国必须从西方输入科学,因而他萌发了将科学介绍到中国的想法而并不在意拿学位。

  C.发刊词以激情的言语突出宣扬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并把民权、国家实力和学术思想的进步并举,认为没有学术就无从谈民权与国力。

  D.任鸿隽认为,西方科学家不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研究科学,只为好奇心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精神需求,许多人为此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E.任鸿隽等人甘为人梯。面对国内学术阵地的荒芜现状,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学术前途,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救国的实际行动中。

  (2)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任鸿隽的科学救国行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说任鸿隽挑战和颠覆了中国旧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今天的读书人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答案:

  12.(25分)

  (1)E项3分,C项2分,B项1分。选A、D不给分。

  (B项,“不在意拿学位”不准确,原文是“不看重”;A项,“参加四川保路运动”错误;D项,“不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研究科学”错误,原文是“不是最初动机”(链接2)

  (2)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在美国组建是集股性质的公司,较为松散。②第二阶段,在美国改组为学会性质的组织,也是私人组织的学术团体。③第三阶段,在南京成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科学研究机关——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每点2分,3点6分)

  (3)①组建并发展科学社,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研究机关。②兴办杂志,主持《科学》杂志编务工作,并亲自撰写文章③建立当时中国最大的科技图书馆。④引进图书资料,对战时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每点2分,3点6分)

  (4)原因:①任鸿隽身为大清国的秀才,却走了一条从闹革命到科学救国的道路,完全背离了旧时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常路。②曾涉足官场,却又很快厌弃,留学美国;选择专业志在救国,不求干禄,可见其读书并非为出仕。③他认为科学研究当不为名利所驱使。(每点2分,3点6分)

  启示示例:读书不为名利,当以好奇心为出发点,读书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读书人应当有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为己任。(2分)

  閱讀更多练習及答案訪問美文閲讀網閱讀答案欄目查閱,只為最純真的閱讀,一切成功源于積累,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文字是有溫度的承諾,愿溫暖你疲憊迷茫的時光。

  • 相关推荐

【《迷信救国的先驱》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08-25

等阅读及答案05-20

大明湖阅读以及答案阅读答案05-2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5-17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7-31

《单纯》阅读答案08-25

养花阅读答案10-13

扁豆阅读答案08-03

回家的阅读答案09-18

《死水》阅读答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