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阅读答案

2024-05-09 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洞庭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阅读答案 1

  【原文】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问题】

  ⑴写洞庭的的诗文历来很多,这首诗别开生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图。(2分)

  ⑵“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历来被人们称奇,请说说它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

  ⑴湖光秋月(或月下山水)(2分)(本题必须提到“月”,如无“月”不给分)

  ⑵示例:使用比喻手法,把湖面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秋月中的洞庭山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本体、喻体1分,美感效果1分;效果的理解允许多样,例如,回答“站得高,看得远”“作者有宽广阔大的胸怀”等也可)

  望洞庭阅读答案 2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7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5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答案仅供参考:

  8.(5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2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3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望洞庭阅读答案 3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注释: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即古代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大都淤成了陆地。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2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5.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6.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

  7.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8.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望洞庭阅读答案 4

  1、诗中太清的意思是天空 。(2分)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4、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3分)

  5、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4)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5)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望洞庭阅读答案 5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2分)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2分)

  4、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五言律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阅读练习四:

  1、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 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 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望洞庭阅读答案 6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力。(仅答出“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 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 对即可,2分)

  2.(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望洞庭阅读答案 7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试题答案

  1.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2.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望洞庭阅读答案 8

  【甲】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落”可否改成“在”,为什么?(2分)

  2.甲乙两首诗同是描写月色,但却各有特色。请从景物特点和情感两方面分别加以比较赏析。(4分)

  答案:

  1. “落”体现出动态的轻盈的'美感,仿佛秋思随着月色飘临人间;而“在”则呆板无味。

  2.甲诗描绘了一幅凄冷幽静的中秋月夜图,借景抒发思念家乡之愁苦之情;乙诗描绘了一幅澄澈幽美的山水月夜图,借景抒发热爱自然山水的喜悦之情。

  望洞庭阅读答案 9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刘长卿

  万古巴丘成①,平湖此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幕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②,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③达潇湘?

  【注】①巴丘成:谪戌巴丘一带。②元气:指天地弥漫之气,也即生气。③早晚:何时,何日。

  阅读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出洞庭湖时空的漫长广远,令人感慨万千。

  B、領联以“淼淼”“苍苍”两个叠词,描绘出洞庭湖浩荡之势,境界雄阔苍凉。

  C、尾联诗人将目光投射到了湖中扁舟之上,着一“孤”字,尽显孤标做世之意

  D、全诗语言典雅隽永,凝练含蓄,所寓情感伤而不怨,承继了“风雅”的传统。

  2、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首联中“万古”体现“思接千载”,“望长”体现“视通万里”,理解准确。从下联“问人”也可见“令人感慨万千”理解准确。B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淼淼”“苍苍”描绘出洞庭湖浩荡之势,“愁”带有苍凉的意味。C项于文无据,是正确选项。“孤标傲世”多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与俗流,选项属于拔高理解,“孤舟有归客”只能蕴含着漂泊的孤寂之情。D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诗歌语言风格体现在作者的遣词用字方面,“万古”“淼淼”“苍苍”等字词凝练含蓄,“孤舟有归客”虽然表达出感伤之情,但并没有过多渲染其中的怨恨之意。“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风格比较典雅、庄重。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描写的湖水涌动、生气弥漫、吞天没日之状,是诗人豪情的形象化表达,使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并沉浸于诗人的内心世界。(3分)②结构安排:颈联所抒发的豪情与颔联之“愁”、尾联之“孤”形成巨大的反差,有助于凸显诗人孤独漂泊之愁,使整首诗歌有跌宕起伏之妙。(3分)

  望洞庭阅读答案 10

  (甲)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两首诗中的画线句都是景物描写,写景的角度和作用有什么不同之处?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极尽含蓄委婉之妙,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1、写景的角度:甲诗主要写静景,从村边的绿树写到远处的青山,由近及远;乙诗主要写动景,从云梦泽写到岳阳城,由远及近。写景的作用:甲诗通过写景烘托诗人来到“故人庄”时的愉悦心情;乙诗通过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磅礴气势,引出下文想要做官而无人引荐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都写得含蓄委婉。颈联“欲济无舟揖”表面的`意思是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想要做官而没有人引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的意思是坐在湖边观看那些钓鱼的人,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实际上是希望能得到当权者张丞相的提拔重用。

  望洞庭阅读答案 1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品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2分)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2.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2.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 相关推荐

【望洞庭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望洞庭刘禹锡古诗赏析及答案06-04

望岳阅读答案11-06

《望岳》阅读题目及答案06-14

爱之望的阅读题与答案06-15

春望阅读答案解析09-23

杜甫《望岳》阅读答案10-14

《望北哨所》阅读答案01-14

刘禹锡的望洞庭05-26

望洞庭古诗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