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阅读答案

2020-09-16 阅读答案

《陇西行》阅读答案1

  【原文】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问题】

  13.《陇西行》和《破阵子》都有“可伶”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

  【参考答案】

  13.《陇西行》中用“可怜”一词体现了现实与梦境、悲哀凄凉的枯骨与年轻英俊的战士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用“可怜”一词打破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美梦,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悲叹、壮志难酬的愤懑。

《陇西行》阅读答案2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问题

  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塑造了一个因军情紧急而驰马疾报的军使形象。(2分)匈奴包围酒泉,军情十分紧急,因大雪封山,烽火不能传递信息,所以军使快马加鞭传递军书。(2分)

  2、夸张(1分):走马扬鞭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就一闪而过,写出了军使速度之快。(1分)

  对比反衬(1分):关山飞雪,烽火无烟,消息难以传递,现在军书却飞驰而至。(1分)

  侧面描写(1分):本诗写的是边塞战事,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选取军使飞马告急这个侧面来写,尽显战事的紧张。(1分)

  (以上三点答其中两点即可给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陇西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阅读答案05-05

王维《陇头吟》的阅读鉴赏总结04-02

王维《陇西行》鉴赏 《陇西行》译文及赏析10-31

“郭浩宇充道,德顺军陇干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7-16

岑参西行漫记03-27

王维《陇西行》的赏析01-27

王维《陇头吟》赏析01-26

王维陇头吟原文06-02

微波阅读答案12-14

鹭鸶阅读答案12-1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古诗欣赏阅读答案 登高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