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岐阳其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8-20 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橫②,十年戎马暗秦京③。

  岐阳西望无来信,泼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威。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无兵。

  【注】

  ①本诗作于蒙古破金凤翔一役及其前后之时,当时作者在金汴京域中任职。岐阳,当时属凤翔府。

  ②百二关河:以二敌百的险要地方。草不横:草未经车马践踏偃倒。

  ③十年戎马:金兴定五年(1221)元军进攻陕北,到凤翔陷落,共计十一年。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④争:怎,为什么。蚩(chi)尤:这里代指元军。五兵:各种兵器,这里指发动战争。

  8.该诗的颈联历来被人称道,请加以赏析。(5分)

  9.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颈联是诗人想象凤翔城在战乱之后呈现出的阴森、凄凉的景象。战后的原野上,蔓生的野草缠绕着战死者的尸骨,好像“有情”;

  9、对国事充满忧虑。对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苍天强烈的质疑,对惨无人道的战争的控诉。后两联抒发诗人心中的愤慨,面对国亡城破的现实,诗人不禁对茫茫上天发出了责问,表现了对战争深深憎恶。

  参考译文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赏析

  《岐阳》写于金代末年。当时金国面临的强敌是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发动西征,把版图扩展到中亚和欧洲以后,即致力于南侵。1227年农历六月消灭了建国达190年之久的西夏,前锋直达凤翔(岐阳)。但七月成吉思汗在距离凤翔不远的今甘肃清水县病死。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于1231年初再次围攻凤翔,农历二月凤翔陷落。蒙古兵围攻岐阳,四月城破,作者时任南阳县令,闻变写《岐阳》三首。《岐阳》即写于公元1321年二月前后。

  《岐阳》是宋代元好问创作的组诗。第二首写岐阳之役的惨状,控诉蒙古军残杀无辜的暴行,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悲愤。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绪悠长。“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从“望”字生发开去,望中已知音讯断绝,望中如闻陇水呜咽,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从而为下面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两句情感极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元好问在本诗中加入“有情”二字,使自在生长的野蔓草也变得灵动起来,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的力度,可谓力透纸背。接下来,面对夕阳残照的空城,作者呼天抢地,责问蒙古军屠城罪行。人们读后,不禁一陲魂颤。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说上一句的质问还比较笼统,这一句的质问就落到实处了。诗人责问上苍,痛恨蚩尤,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

  诗重在写实,但不用工笔细描,而是大笔勾勒,诗人选取几组典型意象,并用一些扣人心弦的动词,把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动态画面,比如:用一“萦”把野蔓与战骨组合起来;用一“照”把残阳与空城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效果。

  岐阳三首[1]

  作者:(金)元好问[2]

  其一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2]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3]鲸鲵[4]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5]

  其二

  百二关河[6]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7]问,争遣蚩尤[8]作五兵?

  其三

  眈眈九虎护秦关[9],懦楚孱齐机上看[10]。

  禹贡[11]土田推陆海[12],汉家封徼[13]尽天山。

  北风猎猎[14]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15],倚天仙掌[16]惜空闲。

  词句注释

  其一

  [1] 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围岐阳(今陕西凤翔),四月城破。

  从这三首诗起,以下大部分是丧乱诗。这些诗,感情真挚,言辞凄切,“悲愤从血性中流出”,因而引起了历代诗人强烈的共鸣。清人赵翼在《题元遗山集》里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指的这一类诗。

  [2] 三秦:项羽灭秦,分关内地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号三秦。

  [3] 偃蹇(yǎn jiǎn):傲慢,高盛。

  [4]鲸鲵(ní):大鱼。此处比喻蒙古军之暴。

  [5] “穷途”两句: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此处是作者借此典自况。

  其二

  [6]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史记·高祖本纪·苏林注》)。

  [7] 苍苍:天。

  [8] 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其三

  [9] “眈眈”句: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置秦关等处九个守御史。

  [10] “懦楚”句:以虚弱的齐国楚国比喻金王朝的衰败。

  [11]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叙了我国上古的疆域。

  [12] 陆海:指地势高平、物产丰饶的地区,古代以陕西为“天下陆海之地”(《汉书·东方朔传》)。

  [13] 徼(jiǎo):边境,边界。此两句说,关中地势如此雄壮,汉凭它扩大疆土,直至天山,而金竟不能守。

  [14] 猎猎:风声。

  [15] “三十六峰”句:嵩山三十六峰,可以做防堵敌人的屏障。

  [16] 仙掌:华山有仙掌峰。这两句是说,大好的天然屏障,不予利用,太可惜了。

  白话译文

  其一

  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其二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其三

  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

  • 相关推荐

【元好问《岐阳其二》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元好问《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12-22

陶渊明《移居其二》阅读答案10-08

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译文11-10

《柳宗元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6-24

《列子》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及译文12-08

《宋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09-10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译文06-17

《尚志斋说》阅读答案及译文10-13

《富弼》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