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3-04-25 阅读答案

  三国志·吴书十,古代人物,从他保护厨房的仆人来看他:慈悲为怀,疾恶如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志·吴书十》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阅读题:

  注:①擿(tì):揭发。②厕:侧,旁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北走董卓 走:投奔

  B.诸山越不宾 宾:礼貌

  C.渐容人事 容:包容

  D.山越怀附 怀附:心怀不轨

  2. 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最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是

  ① 学书疏,讲兵事

  ② 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 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 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 建策火攻

  ⑥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A.① ④ ⑤ B.② ⑤ ⑥ C.③ ④ ⑤ D.③ ⑤ 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祖父,遭遇凶险苦难,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

  C.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实现了该地的稳定。

  D.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5分)

  (2)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5分)

  参考答案

  1. C(A走:打败,使……退却;B顺从; D归顺依附)

  2. D(①学习期间,成就不明显;②主要是孙坚的功绩;④不是黄盖之举,而是掾吏之想)

  3. B(A“早年就失去了祖父”不当;C“主动请缨”不当;D“被韩当救起”不当)

  4.(1)郡县长官这个人道德不好(没有高尚的品德),只会凭借武功的高强来作官(作为当官的要旨),而不会凭借文职官吏而著称。(5分。“不德”、“徒”、“以”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黄盖也嫌弃外边懈怠,时而会有所察看,各在两掾中检察到不遵从法令的一些事情。(5分。“亦”、“省”、“数”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起初当了郡吏,被举荐为孝廉,被征调到三公官署。孙坚率领义军,黄盖跟从着孙坚。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孙坚死后,黄盖追随孙策和孙权,穿着战甲与敌交战,踏着兵刃攻城。

  那些山越地区不够顺从,有遭受侵犯的郡县,就任用黄盖为郡县守卫长官。石城县官吏,特别难以检查管理,黄盖于是安排两掾官员,分别主管诸曹官员。黄盖训诫道:“郡县长官这个人道德不好(没有高尚的品德),只会凭借武功的高强来作官(作为当官的要旨),而不会凭借文职官吏而著称。如今贼寇没有平定,还有行军作战的要务,郡县长官全都把官府文书委派给两掾官员,两掾官员应当检察管理诸曹官员,纠正揭发他们的错误。两掾所安排的工作,事情已安排好,各部门接手了工作,如若有奸诈欺瞒的情况,最终不会施以鞭杖的刑罚,应该各自竭尽心思,不要成为先犯错误之人。”最初大家都惧怕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时间长了,掾曹官员认为黄盖不审查文书,渐渐地包容了一些人的事情。黄盖也嫌弃外边懈怠,时而会有所察看,各在两掾中检察到不遵从法令的一些事情。于是把诸掾官员全都请来,赐给酒食,趁机说出事情责问他们。两掾官员无话可说,都叩头请罪。黄盖说:“先前已经警告你们,最终不会施以鞭杖之刑罚,不是欺骗你们的。”于是杀掉了这些不守法的官员。石城县内全都震惊战栗。后来转任春谷长,寻阳县令。共镇守九所郡县,所在之县都平安稳定。又迁任丹杨都尉,压制强势扶助弱势(之人),山越之地归顺依附于他。

  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抚养百姓,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建安年中,跟随周瑜到赤壁拒防曹操,建议献策进行火攻。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没人知道他是黄盖,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黄盖自己勉强大声呼叫韩当,韩当(正好)听到了,说:“这是黄公覆的声音哪。”向着黄盖落下了眼泪,解去换掉黄盖的外衣,黄盖于是得以生还。后被授予武锋中郎将之职。武陵郡的蛮夷之族造反叛乱,攻打东吴城池,于是把黄盖派为武陵太守。当时武陵郡兵只有五百人,黄盖自认不能匹敌,于是打开城门,蛮夷之叛贼有一半进入城门,于是攻击叛贼,杀死几百个敌人,剩余的全都四处逃奔,都回到所住之地。后来又讨伐诛杀了叛贼首领,赦免了归附者。从春到夏,反叛乱党都平定了,那些偏远的巴、醴、由、诞等地的侯君长,全改变节操,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后来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打,黄盖又评定讨伐。被加封为偏将军,染病死于官任上。

  黄盖当官很有魄力,事务绝无延留滞后的,吴国之人很是思念他,又画出黄盖像,建立祠堂一年四季祭祀他。等到孙权登基,追加他的功劳,赐给他的儿子黄柄关内侯的爵位。

  字词解释

  1、过:过失

  2、临当:到了......的时候

  3、许:答应

  4、谏:劝说

  5、属:通“嘱”,嘱托

  6、斯须:一会儿

  7、宁:即甘宁

  8、击鼓会兵:打鼓汇集士兵

  9、赍礼 :赠送礼物

  10、嘘欷:哽咽,抽泣

  11、徒跣:赤脚步行

  12、至尊:指吴主孙权

  13、兴霸:甘宁的字

  14、急:赶快

  拓展内容:

  《三国志·吴书十》人物介绍: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遇难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随周瑜在赤壁抵抗曹军,与之隔江相望。建策火攻,并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调集蒙冲、斗舰数十艘,装满浸油柴草,裹以帷幕,后跟走舸。引船驶向对岸,突然纵火焚烧曹军船只和军营,大败曹军,升武锋中郎将。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

  黄盖性格特点:

  黄盖一生,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经历了东吴三次的权力更替,却依然能立于不败之地。孙坚、孙策、孙权都十分重用他。黄盖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在孙坚左右,随他征战四方。

  黄盖这一生中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忠勇。他作为三朝元老,对每一位主子都十分的“忠”。而在赤壁之战中,他主动提出做苦肉计的受害者。当时他被打得皮肉绽开,血肉模糊,他还是一声不吭,将计划进行到底,就连平时相熟的人也不肯透露一个字。这点体现出他的“勇”。所以黄盖的第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忠勇。

  黄盖的第二个性格特点是足智多谋。虽然他为人严肃,但是对训练士兵很有一套,每次出去打仗,他的部队都勇猛善战,令人敬佩。在赤壁之战之后,黄盖被派出去平定武陵郡的蛮夷叛乱。而当时武陵郡兵力只有五百,与蛮夷之间的兵力差距有些大,但是黄盖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战术,大胜蛮夷,将他们赶出了武陵郡。

  《三国志·吴书十》中写到:“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就是说黄盖每次出去带兵打仗,士兵们都争先打头阵,将黄盖留在后面,说明他深受士卒爱戴;“当官决断,事无留滞”,说明黄盖为人做事果断,深受各地百姓拥护;黄盖战功卓著,身先士卒,吴主孙权称帝以后,“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黄盖传记:

  黄盖(生卒不详),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他战阵勇敢,兼精政道,实为东吴重臣。

  一、蹈刃屠城兼精治道

  黄盖从小没有父母,遭遇不少灾难凶险,备尝人间辛酸苦痛。但他胸怀大志,常常在辛苦劳作之余,学习读书写作,讲习文韬武略。

  黄盖踏入仕途,最早是担任郡吏,接着被察举为孝廉,应召到三公府任职。孙坚发动组织义军,黄盖毅然追随。孙坚南破山越,北击董卓,黄盖都在军中。孙坚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黄盖一如既往地追随孙策、孙权。他披坚执锐,纵横疆场,蹈刃屠城,冲锋陷阵,为孙氏集团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孙氏的宿将。

  黄盖勇武威严,而且精于治道,所以山越地方一发生不驯顺的情况,下属各县一有侵扰事变,孙氏兄弟就任命他去那里做长官,几乎成了定例。

  黄盖曾在石城任职。他知道石城县吏员不好管理,便安排两个掾吏分管诸曹事务,并且希望他们忠于职守,督帅统管诸曹吏员;如果有偷奸施诈的行为,则根本不用鞭杖之刑,自有处置。刚开始,那两名掾吏慑于黄盖的威严,恪守职责,办事尽心。时间一长,他们发现黄盖确实不大注意文书簿记之事,便渐生出懈怠之意,悄悄地接受别人的请托,违法弄权。黄盖暗中加以省察,发现了他们几件违背律法的事。于是便请来所有官员,酒饭款待,席间举出察得的事情一一诘问。两个掾吏理屈词穷,叩头谢罪。黄盖说:“先前我已说过,根本不用鞭杖之刑,我不骗你们!”说完,下令将他们处死。县中震动,此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接着,黄盖转任春谷县长、寻阳县令等职。他前后镇守过九个县,无论到哪里,都能止乱安民。后来,黄盖升任丹阳都尉,在任期间打击豪强势力,扶持贫弱百姓,山越人怀德归附。

  二、赤壁纵火千古留名

  建安十三年(208),黄盖跟随周瑜抵拒曹操。曹操初战失利,军中疾病流行。为巩固水寨,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索连了起来,准备冬天过去,来春再战。周瑜数次挑战,曹操均闭门不出。黄盖向周瑜献计说:“敌众我寡,双方长久相持,于我不利。曹操战船首尾相连,正好用火攻,速战速决。”周瑜依计,于是黄盖派人献诈降书,火烧战船,在赤壁大败曹兵,写下了我国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战后,黄盖被任命为武锋巾郎将。

  赤壁之战中,黄盖身先士卒,混战中被飞箭所伤,堕入江水。当时江水寒冷,砭人肌骨。吴国军人救起他时,他已不能说话。那些军人不知他是黄盖,便将他放在床上。正好韩当来此,黄盖凝集精力,奋力喊了一声:“韩当!”韩当一听大惊,说道:“这是黄将军的声音。”急忙寻找,发现黄盖已奄奄一息。韩当眼含痛泪,替他解换衣服,请人疗救,这才抢回了黄盖一条性命。

  武陵地区有人叛乱,攻城掠地,骚扰百姓。孙权任命黄盖兼任该郡太守。当时,郡中士兵只有五六百人。黄盖审度时势,认为这点力量根本无法与敌人抗衡。于是命令打开城门,城门一开,敌兵蜂拥而入。黄盖乘敌半入之际,纵兵攻击,斩首几百人,其余的都逃之夭夭,一举收复了所有被占领的地方。黄盖还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严惩叛乱的首要分子,赦免胁从依附之人。因而,从春到夏,寇乱全部平定,那些边远地区的首领们也纷纷改操易节,奉礼请见。武陵郡义归于安定清平。后来,山越人滋扰长沙益阳,黄盖又去讨伐镇抚,因功加官偏将军。后病死任上。

  《吴书》基本介绍:

  《吴书》是三国时期东吴官修的一部国史的名字。始撰于孙权末年,其间韦曜(又名韦昭)曾主其事,最后由薛莹“终其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后亡佚。

  关于此书的作者及编纂情况,《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中有收录。《吴书》,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之季年,始命太史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文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敕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访求往事,相与记述。并作之中,曜、莹为首。当归命侯时,昭广先亡,曜、莹徙黜,史官久阙,书遂无闻。覈表请召曜、莹续成前史,其后曜独终其书,定为五十五卷,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三国志》的介绍: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 相关推荐

【《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三国志》阅读答案及翻译07-25

后汉书吴汉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2-09

吴融《闲望》的阅读答案09-20

“张融,字思光,吴郡吴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07-16

《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11-27

《三国志》阅读答案及译文03-21

《小村》阅读答案及翻译04-29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08-03

《王冕》阅读答案及翻译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