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的阅读题及答案

2020-12-23 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16分)

  ①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 历史有没有“本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那么,谁掌握历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已经逝去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历史一旦走过“彼在” 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因此,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的一个研究希腊艺术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词根“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

  ②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借由前世遗留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历史的不同文本?

  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对于后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叙述主体对于信息的取舍剪裁尺度,完全取决于他的历史观。

  ④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即便同为官方修史者,即便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的“正史”,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

  ⑤司马迁和司马光出身不同、抱负不同、遭遇不同,修出来的史书,即便就同一个史实判断也有差别。同样是记述汉高祖刘邦在废不废太子刘盈一事上的态度变化,根据《史记· 留侯世家》,刘邦见到 “商山四皓”拥戴太子刘盈,深受触动,让人找来宠妃戚夫人,对其解释无法废太子的原因:“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呈,难动矣!”《史记》的这段话意在表明,“商山四皓”出场,促使刘邦知难而退,历史因此获得转机。描写或者传播特殊人物的特殊人格和特殊力量,《史记》的'这种传奇性叙述,被司马迁之后的司马光否定了。官居宰相的司马光官场历练丰富,对于政治事件的判断更倾向于时势的计较和权衡,因此,《资治通鉴》对刘邦态度的改变提出了三个事实力量:首先是诸位权臣包括太子师傅孙叔通等人竭力反对易太子;其次太子生母吕氏家族势力强大;此外,众人也即民心都不看好刘邦打算改立的戚夫人的儿子为新太子。今天,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认为司马光虽然距离事件原发时间较司马迁晚,但是他的这种解释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⑥司马迁和司马光基本上代表了两种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于历史发展逻辑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不同的叙述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也形成不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认知。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从审美的角度或有优劣之别,从认知的角度则各有所长。真正聪明的历史研究者往往会将两者互鉴互文,从重合和落差处发现事实的真相和人心取向的雪泥鸿爪。

  4.对第①段中所阐述的“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是文本的另一种形式。                           B.历史有本质化存在的特性。

  C.历史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的。                           D.历史原义与还原真相有关。

  5.对第②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明确提出历史、文本、叙述三者的关系,建构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承接上文对历史内涵理解,开启下文对文本叙述者及风格的论述。

  C.强调当世者也需借助他人叙述了解现世信息,突出叙述者的重要。

  D.段末两个问句,提出叙述者及叙述内容的不同,引发读者的思考。

  6.以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⑤段列举“刘邦废太子”的相关内容,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强调历史学研究者所认为的司马光较司马迁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B.充分证明对同一史实也会因修史者出身、抱负和遭遇不同而给出不同判断的观点。

  C.突出了司马光对司马迁运用《史记》传奇性叙述笔法解释无法废太子原因的否定。

  D.通过两位史学家对这一事件产生原因的比较分析,使全文的论证富有层次的推进。

  8.依据第⑥段内容,分析以下两种文本不同的叙述风格。(6分)

  文本一: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

  文本二: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16分)

  4. (3分) A

  5.(2分)C

  6.(3分)本文是学术性议论文,语言严密。如第④段中关联词运用严谨,先用“暂且”撇开叙述主体的差异,再用两个“即便”强调修史者的身份及修史依据的客观,由整体到局部排除造成差异的各种可能性,然而结论用“同样”突出他们在信息取舍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7.(2分)B

  8.(6分)文本一:偏重史实分析与阐释,对李广逃归的过程交代得平实而简洁,读来更真实、更令人信服;对结局的表述也扼要明了,“当斩”一语表明该刑罚是按照律法而定,并非“吏”之刻意为难,陈述相对客观。文本二:以“传奇性叙述”突出李广带伤制敌,射杀追骑的勇猛,反映出作者对李广能力的欣赏,以及对其折辱于刀笔吏的不平愤懑,个别细节如驰马逃回时还一直“抱儿”数十里,不影响开弓射箭等,固然能展现其武勇,但未必符合史实。

【《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的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花香的阅读题及答案07-11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03-06

背影阅读题及答案10-08

《等》阅读题及答案02-06

《选择》阅读题及答案08-03

《辣椒》阅读题及答案07-12

森林阅读题及答案06-25

《以柔克刚》阅读题及答案12-20

《害群之马》阅读题及答案12-19

《征服》阅读题及答案12-12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阅读题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