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未碎》语文阅读和答案

2024-08-01 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贝壳未碎》语文阅读和答案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的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够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脚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的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迹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所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页间。

  题目

  1.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请简要回答:①“亮点”指的是什么?②“被省略的文章”比喻什么?(4分)

  ①

  ②

  2.就城市规模而言,萨拉曼卡确实“小不堪言”,为什么又说它“又大而无边”呢?(4分)

  3.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雕饰的贝壳,在当初和在现今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依据文意说说这“贝壳”的象征意义。(6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小城萨拉曼卡是一部文化内涵丰富的“大书”,读懂这部“大书”,不能只关注小城那“一二个亮点”。

  B.萨拉曼卡城的主体设施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它是全城精神结构的中心,因此没有必要修筑围墙。

  C.作者惊叹贝壳屋的文化价值,它是萨拉曼卡五百多年来文明演化的见证,至今仍充盈着真实的历史氛围。

  D. 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是探险家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太排场了”。

  E.“贝壳未碎”,点明文章主旨:萨拉曼卡人虽然疏远了现代文明,但保住了萨拉曼卡城的历史风貌。

  答案:

  1. ①“亮点”,能反映小城某一方面特点的显见的建筑设施。

  ②比喻从建筑设施中可以体味的文化内涵。(每小题2分,计4分,意思对即可)

  2.可以用原文语句作答(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如另组织语言,应提及萨拉曼卡文化地位高,并指出哥伦布在这里有过意义重大的科学实践活动。(4分)

  3.当初,“满墙雕饰的贝壳”寄寓着西班牙人航海探险的渴望,他们要通过航海探险发现未知的世界并印证自己的科学推断。(3分,意思对即可;仅用原文“对大海的渴望”作答,只能得1分。) 现今,贝壳屋作为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的门廊,“贝壳”召唤今人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探求精神去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世界。(3分,意思对即可;仅用原文“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作答,只能得2分。)

  4.A C(选对一项,得2分;答案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A项,运用比喻指出萨拉曼卡小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耐人品味。C项依据原文“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等有关内容评价贝壳屋的文化价值。以上两项理解正确,赏析有据。B项,萨拉曼卡大学不是该城的主体设施;“精神结构的中心” 不能作为“没有必要修筑围墙”的原因。D项,“太排场”是指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由著名的历史建筑物与现代设施组合而成,意义不凡;况且,说图书馆是“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也有些牵强。E项,文章题目“贝壳未碎”,不足以点明文章主旨;说萨拉曼卡人“疏远了现代文明”不符合文意。)

  作者简介

  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理论家、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1968年,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76年,出版论著《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1983年,出版论著《戏剧理论史稿》。1987年,出版论著《艺术创造工程》。1991年7月,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1992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1995年,出版散文集《山居笔记》。2000年,散文集《千年一叹》《千禧之旅》出版。2004年,散文集《笛声何处》出版。2005年,出版论著《艺术创造论》。2008年9月,“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成立。2012年,出版散文集《何谓文化》。2013年,改写完成《吾家小史》。2014年4月,《余秋雨学术六卷》出版:同年,长篇小说《冰河》出版。2015年4月,长篇小说《空岛》出版。2016年1月,文集《余秋雨散文》出版。2017年6月,散文集《泥步修行》《门孔》出版。2019年4月,散文集《雨夜短文》、文集《中国文化课》出版。

  1984年,余秋雨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87年,余秋雨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余秋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1994年,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2年,获得台湾白金作家奖 。2016年11月,被选为世界余氏宗亲会名誉会长。

  作者的主题思想

  恢复理性精神、弘扬理性精神是新时期余秋雨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就是在继承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张扬起理性的大旗,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姿态直指未来,从而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理认同和回应,成为余秋雨笔下“精神道场”的基础。

  比如,《山居笔记》中借着“散文表述”的载体,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回到了文字叙述的空间;《十万进士》是体现余秋雨散文中理性精神的典型之作,在书中,余秋雨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给予了富于创见的文化新结论。崭新的叙述和文化认同,加上余秋雨将一种学精神的融入其中,这种富于激情的理性精神就产生了一种美学上的张力。

  • 相关推荐

【《贝壳未碎》语文阅读和答案】相关文章:

《贝壳》阅读答案12-05

《梦碎雅典》阅读题及答案06-06

《托尔斯泰传》语文阅读和答案06-10

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父亲,树林和鸟06-02

《良师》语文记叙文阅读和答案03-05

《背影》阅读和答案11-21

胖子和瘦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胖子和瘦子阅读答案契诃夫05-16

《未选择的路》阅读训练参考答案04-26

《儿子和列车》阅读答案10-10

鱼竿和鱼篓阅读答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