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高怀远(常表思念故国、家乡或远人)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被引发)千丝(古诗中常谐音“思”)乱,更东陌,飞絮(暗示暮春,则常有伤春之情)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回忆想象的画面一般不算描绘的图景)
双鸳(暗示羡慕爱情圆满)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ráo船桨,借指船)通(暗示“船通情难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意境凄清,暗示独对清冷夜色的苦闷)帘栊。沉恨(点出怨悔之情)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花随风去如女嫁人,“嫁”暗示女人有了归宿)东风。
【补充解读】1、“离愁正引千丝乱”之“千丝”为什么不能是“发丝”而必须是“柳丝”?
①前后联系:上阕首句“伤高怀远”表明乃登高远望,此解正有下阕“梯横画阁”与其呼应。那么,“伤高怀远”所领起的后文必为“望”中之景;则“千丝”当为所“望”之物,而非自身“发肤”,而暮春所“望”之物属“丝乱”者唯“柳丝”耳。
②对举理解:后句为“更东陌,飞絮濛濛”,意思是“又(看到)东街上柳絮纷飞”。其中“更”与本句“正引”之“正”前后呼应,则前后内容必“同义对举”,故本句之“千丝”亦当与后句之“飞絮”同属自然之物,则非“柳丝”者何也?
③基于上述两点,若把“离愁正引千丝乱”理解为“离愁引动柳丝”则背情乖理,唯“离愁被柳丝勾起”可解。因古人常“折柳赠别”,“柳”与“留”谐音,故睹“柳”者常有惜别怀远之伤。由此,可反证“千丝”必为“柳丝”。
2、“不如桃杏”之“桃杏”为什么必须是“桃花杏花”而不是“桃和杏”?
古人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见,“嫁”者,“随”也。能“随”东风者,唯“桃花杏花”耳,岂可“桃和杏”乎?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问法错误,应该问“诗中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图景2分;情感3分。)
9.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题导引】诗歌手法有很多,到底如何选择?应按以下顺序依次进行判断筛选:
1、修辞手法 2、写景手法 3、抒情手法 4、用意上的表现手法 5、结构上的表现手法。而且当两种以上手法同时出现时,要首选回答最能表现事物特征和情感主题、表现方式最特殊、最符合考试大纲的内容规定的手法。比如本词结尾突出使用了对比反衬和比拟中的拟人手法,那么哪种是首选答案呢?《考纲》规定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一则“对比”不在其中,二则本句中“嫁”字的表现方式更特殊、新颖,所以首选“拟人”手法。至于回答其他手法,都应排在修辞手法之后,不是首选。
【答案】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手法及其体现2分;用意1分,用意解读3句话各1分。)
【原答案】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桃花杏花,它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
- 相关推荐
【《 一丛花》阅读练习附答案】相关文章:
《赤壁》阅读答案练习附答案09-17
《观潮》阅读练习(附答案)06-08
《探望》阅读练习附答案11-12
赈灾阅读练习附答案10-25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诗歌赏析附答案11-28
《读山》阅读练习附答案11-04
《生命之歌》阅读练习附答案10-29
南海旅次阅读练习附答案09-24
学问的气象阅读练习附答案11-28
《灾难的礼物》阅读练习附答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