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因此,现代人虽然异常忙碌,却仍不免感到空虚。
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能够真正享受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独处与交往等。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职业的,但是,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虚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去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有人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筑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则不外是独处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譬如说,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关注的是灵魂,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心理分析和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的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而被公关之类的功利行动或上网之类的虚拟社交取代了。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缺席,这种孤独就咸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倘若灵魂在场,我们就会体验到,独处时的充实,从而把孤独也看做人生不可缺少的享受。(设计/鲍亚民)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道,“现代人虽然异常忙碌”,但为什么“却仍不免感到空虚”?请简要回答。
2.第3段说“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算“灵魂在场”,请结合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加以具体说明。
3.第5段引用“旧建筑在歌唱”,请具体说明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本文语言的总体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这是因为灵魂缺席(或灵魂不在场),失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享受。
2.答题要点:(1)工作与闲暇:工作追求尽兽尽美,闲暇时应获得灵魂的愉悦。(2)自然与居住:把自然当成灵魂的来源与归宿,把屋宇当成灵魂在尘世的家园。(3)独处与交往;在交往中找到灵魂的表达方式,把孤独看成人生不可缺少的享受。(意思对即可)
3. 引用“旧建筑在歌唱”,揭示了过去人们和环境的一种和谐关系,屋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理想,成为人们思想和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 (意思对即可);同时,也反衬现代人的精神与环境的剥离,由于灵魂的缺席,高楼豪宅迷失了现代人的自我。(意思对即可)
4.文章质朴、平实、雍容平和,深刻的哲学论述中闪耀着诗性的光华,平静的文学语言浸透了哲理的智慧。(能围绕这一特点来答即可)
- 相关推荐
【《灵魂的在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周国平散文《灵魂的在场》08-22
高贵的灵魂阅读答案05-29
《赎回灵魂》阅读答案10-26
《看灵魂》阅读题及答案10-25
《穿透灵魂的微笑》阅读答案10-11
灵魂远去的村庄阅读答案07-23
灵魂去旅行阅读答案08-24
小树的灵魂阅读题及答案10-02
小树的灵魂阅读理解及答案09-01
穿透灵魂的微笑阅读答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