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韦应物《滁州西涧》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滁州:今安徽滁州。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城西水库。③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④幽草:长在幽静处没人注意的草。⑤上有黄鹂深树鸣:树荫深处的黄鹂发出诱人的叫声。黄鹂,黄莺。深树,树荫深处。⑥春潮:春雨。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⑧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
我只怜爱这河边生长那幽静的野草,树阴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滁州西涧》阅读答案1
(1)诗中的“怜”、“深”是什么意思?{爱 茂盛(茂密)}
(2)诗的前两句“幽草涧边生”,是“___”景;“黄鹂深树鸣”是“___”景。(静 动)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历来常被作为画题。请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述下来。不超过50字。
(春天的傍晚,雨急切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来,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无人的渡口。)
(4)一个“急”字显出______,一个“自”字又显出无人之境的悠闲。
(天气变化之迅速。)
5、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解析】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6、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二: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情感: 体现情感的字是: 。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4)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喜爱 怜
(2)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2分)。
(4)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2分)
三、1.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七言绝句。(1分)
2.诗的前两句巧妙的引导读者以听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请加以具体说明。(2分)
黄鹂藏身于深树之中,(1分)是难以凭视觉直接看到的,(1分)只有凭听觉闻其声,才知道它的存在。(1分)
3.你以为这首诗中的那几个词体现了该诗的主调?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体现该诗主调的是‘‘独”与‘‘幽”两字。(1分)‘‘独”说明作者是独子经行在荒山野渡之 间,且与末句‘‘自”字前后照应,贯穿全诗。(1分)‘‘幽”字,意境深远,写黄鹂的鸣声,是为了衬托环境的幽静,如‘‘鸟鸣山更幽”,唐诗经常釆用这种反衬手法。(1分)俯看幽草,仰听黄鹂,这就把读者带入一个风景优美而寂静无人的野渡荒山。‘‘独”与‘‘幽”两字结合在一起,构成此诗的主调。(1分)
《滁州西涧》阅读答案2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滁州”指安徽省滁县,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环滁皆山也”,这里的“滁”即滁州。
B.“独怜”句中的“怜”是可惜、可怜的意思,“涧边”就是河边、水边的意思。
C.“上有”句中的“深”,有树木茂盛、枝叶繁茂之意,写出了画意般的深邃。
D.“野渡”句中的“野渡”说的是野外的渡口。渡口在古代又称“津”,成语“无人问津”之“津”即是此意。
2.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
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参考答案:
1.B 2.D 1.B(怜,可爱) 2.D(无拟人手法。)
- 相关推荐
【韦应物《滁州西涧》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韦应物滁州西涧10-28
《滁州西涧》的阅读答案05-27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意思10-13
韦应物滁州西涧译文12-28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赏析04-29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06-12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翻译04-13
韦应物《滁州西涧》唐诗赏析04-26
韦应物滁州西涧拼音版07-22
韦应物滁州西涧带拼音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