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声音》阅读答案

2020-10-17 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春的声音

  沉樱

  ①如果说花是春的颜色,那么鸟应该是春的声音了。但是幼年生长在枯燥的北方,住的又是城市,就是春天,也过得异常寂寞。所谓 春了的时候,除了满城风沙,气候干燥之外再没有别的感觉。花草不是随地可见的,鸟声更是完全隔绝。当时在幼稚的心目中,总以为所谓鸟,不过是那“喳喳”的 喜鹊,“哑哑”的乌鸦,和终日在院中成群觅食的麻雀罢了。

  ②不知是哪一次战争,那时我好像有八九岁,为了避乱,全家搬到了乡下,恰好是三四月的光景,我这才第一次认识了并且享受了春天。

  ③初次离开到处拥挤着房屋和街道的城市,到了一望无际的旷野,那愉快是难以形容的。整天奔走在绿油油的田野里,编柳枝采野花之外,还有一桩乐事,便 是听“播谷”叫。这鸟的叫声,无论什么时候听去,总是远远的,仿佛要同人保持一种距离,故意躲在什么地方,却又一声声地清楚地叫着,像是对人说话那么富于 亲切活泼的意味。听了它的鸣声而不动心的人,恐怕是没有的。难怪农人听了,觉得它是在提醒着“播谷!播谷!”,而受折磨的儿媳妇听了,说它是大声疾呼着 “姑恶!姑恶!”对于小孩子,虽然听不出什么意义,却也觉得趣味无穷。不知是谁把它似通非通地谐作“光棍托锄”,并把这作为它的名字。每逢这鸟一叫,我们 便仰望着那声音所的远方,模仿着它的调子做一种唱和。我们对唱的开场是听它自报姓名似的先叫一声:“光棍托锄!”我们便紧跟着问:“你在哪里?”刚问完, 它又叫第二声,像是回答:“我在山谷。”又问:“你吃什么?”“我吃石头。”“你喝什么么?”“我喝香油。”大概小孩简单的头脑再也想不出别的可问的了, 便就此为止,只反复地问一遍又一遍,它也总不厌其烦地照样回答了又回答……

  ④“播谷”以外,还有一种为我所深爱的鸣鸟,便是鹧鸪。前者可说是儿时的游伴,后者则是成年后才交结的朋友。一切鸟声似乎都有婉转清脆的共同点,唯 有鹧鸪的叫是低沉的缓慢的。在我的心中,“播谷”好像一个活泼快乐的小孩,它叫的时候也仿佛是在蹦蹦跳跳的,而鹧鸪则像是一位沉思默想的老人,动也不动地 缩在什么地方慢腾腾地自言自语。它也是远远地离开了人,可是它“咕咕咕”地一叫起,就立刻把那繁华蓬勃的春天笼上一片宁静、和平与悠闲,使人不知不觉流入 遐思,同时像对“播谷”似的悠然神往于飘渺的远方—— 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或一片无边无际的幽林。

  ⑤抗战中到了四川,住在乡下之后,对于鸟的认识增广了不少。但是为了这两种鸟的偏爱,那些枝头上的清唱,尽管多么悦耳,总引不起很大的兴趣。

  ⑥可是后我又为一种鸟只得心动了。这最初听见的时候,觉得有点像“播谷”,因为它是一声声地诉说什么似地反复叫着四个音的调子。但仔细听去,便完全 两样了,一点没有轻快的意味,相反地竟十分凄厉。一样地有着使人不能不听的魔力,但听绝对没有使人像听播谷叫时那样做唱和的闲情,或像听鹧鸪叫时那种深思 冥想的余裕。这是越听越觉不安,使人心中增添着难言的烦躁、焦灼和悲切,直到不能忍受的程度,尤其中夜醒,往往要被它叫得不能再睡。

  ⑦这一天到晚叫了又叫的是什么鸟呢?我正纳闷着想问人,一天傍晚,我住楼下,路旁又照例聚着饭后出聊天的人们,都是所谓下江人,各种的方言形成一片 嘈杂,使人颇觉烦扰。可是这时候,那鸟声不受影响地仍旧地在叫着,一直叫到那些闲谈得非常起劲的人们都注意起了。忽然一个南京口音的打住了话头茫然地问 着:“这是什鸟?”另一个湖南口音的回答说:“就是杜鹃啦。”那个问的人没有再说什么,可是我想,他一定和楼上的我一样地在心中“呵”了一声吧!这个使人 恍然的名字,仿佛是一个暗示,一经点破,从此我听懂了它反复在叫着的是什么了。一点也不错,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⑧一天,半夜里忽然响起警报,依仗着住在乡间,我仍然没有躲避,但也不能安睡,起床伏在窗口张望着。不用说,这是一个月夜,那银色的月光像水一样淹 没了无边的田野和山林,那么温柔寂静,好像大自然也正在安眠。但警报一再怒吼,击碎了美梦。忽然漫山遍野散布着紧张骚动的人群,匆促地奔窜着,四下里躲藏 着,过了一会儿却又恢复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听不见一点声音的月夜。不过这时已不是温柔的宁静,而是令人悚然的噤寂。幸而还有田里的蛙,打诨一般阁阁地唱成 一片,多少解除了些窒息似的恐怖。但同时也传无温情的杜鹃的叫唤,趁了一切都在静静躲藏着的当儿,向那些侧听机声的耳朵更起劲儿地叫着:“不如归去!不如 归去!”

  ⑨“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身边啼!”虽然是在繁花如锦的蜀国之春,又有谁会忘记了家乡呢?但愿没有太多人知道它就是杜鹃,就是子规,而它叫的就是“不如归去”吧,我当时曾这样在默念着。

  ⑩家乡是归去过了,但曾几何时又离开了。现在宝岛上,我又住在乡下,在这四季如春的地方,花是够繁茂的,但常使我觉得奇怪的是鸟声并不太多。看了到处盛开的杜鹃花,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杜鹃鸟的“不知归去!”的叫唤。是的,什么时候我再归去听听那些“春的声音”呢?

  1939年写于重庆北培,1949年重写于台湾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后半部分,“不如归去”反复出现,不仅令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也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

  B.本文开篇便点明主旨,提纲挈领,随后围绕主旨写了不同地方的三种鸟儿及它们的叫声,层层推进,扣人心弦。

  C.行文时,作者穿插了许多过渡句,自然而然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如“那时我好像八九岁”“抗战中到了四川,住在乡下之后”等。

  D.虽然播谷等三种鸟儿的声音都是文章所说的“春的声音”,但在具体描述三者时作者着墨不同,有所侧重。

  E.文末“什么时候我再归去听听那些‘春的声音’呢”一句表明作者现在身处的地方没有“春的声音”,而这引发了作者想回去听春之声的感慨。

  17.文章开头“如果说花是春的颜色,那么鸟应该是春的声音了”一句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8.本文写到播谷、鹧鸪、杜鹃三种鸟的叫声,请选择两种鸟的叫声,简要概括各自特点和作者听到鸟鸣后的感受。(4分)

  19.本文题目是“春的`声音”,正文以大量的篇幅写了三种鸟鸣,写春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春的声音》阅读答案

  16.B E (B项,“本文开篇便点明主旨,提纲挈领”错误,全文的主旨到篇末才得以彰显。E项,该句并非表明作者现在身处的地方没有“春的声音”,这从“在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鸟声并不太多”可知。作者发出感慨是因为思乡。)

  17.①结构上:既照应题目“春的声音”,又引出下文,展开对播谷、鹧鸪、杜鹃三种鸟的鸣声的描写。(2分)②内容上:引人联想和想象,花香鸟语是春天最美、最有代表性的景象,文章开头这样写能使读者迅速进入春暖花开、百鸟欢唱的意境之中。(2分)

  18.①播谷鸟 特点:播谷鸟叫听上去总是远远的,却又像是对人说话那么富于亲切活泼的意味。(1分)感受:播谷像是儿时的游伴,听播谷鸟叫是一桩乐事,让人觉得趣味无穷。(1分)

  ②鹧鸪 特点:鹧鸪的叫是低沉的缓慢的,像动也不动地缩在什么地方的老人慢腾腾的自言自语。(1分)感受:它的叫声让人觉得宁静、和平、悠闲,能使人不知不觉流入遐思,同时悠然神往于飘渺的远方。(1分)

  ③杜鹃 特点:杜鹃的叫声十分凄厉。(1分)感受:越听越觉不安,使人觉得烦躁、焦灼和悲切,直到不能忍受的程度。(1分)

  19.①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是写思乡之情。(2分)②文中写了儿时播谷的叫声、成年后鹧鸪的叫声、抗战时杜鹃的叫声,不同时期作者是在不 同的地方,春鸟的叫声总是和迁徙联系在一起。(2分)③文中写了三种鸟,⑥-⑨段都用写杜鹃,可见杜鹃是重点,而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则是思乡的象征。 (2分)④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身在宝岛,“什么时候我再归去听听那些‘春的声音’呢”,可见前面写“春的声音”是为了后面写思乡之情作铺垫。(2分)

【《春的声音》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春怨阅读答案08-23

春残阅读答案08-22

《春望》 阅读答案06-01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09-07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09-07

张爱玲花落的声音阅读及其答案11-11

《钱塘湖春行》的阅读答案11-08

春望(唐)杜甫 阅读答案10-08

《春尽》阅读练习及答案08-12

有关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阅读答案11-27

《柔软的父亲》阅读答案「」 《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