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7 13:34:16 圆明园的毁灭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合集]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学生对圆明园是陌生的,对以前的圆明园感觉更是遥不可及的,只单纯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受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忽视朗读,在课堂上仅仅是把图片的堆砌展示给学生,很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就巧借多媒体,把学生的看、听、读、感结合起来,收效果然不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

  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然后播放录相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学生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超了两三分钟。其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重点讲述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读课文,说出有哪些建筑,再观看图片视频,感受建筑美,而后再次朗读体会建筑美。然后通过语言过渡到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的愤恨之情。让学生说一说读到哪些词语的时候,自己特别愤恨,找出动词后再读再体会。而后通过视频观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心和对侵略者痛恨之情。

  通过这节课,我真切的体会到教学问题必须具体化、简洁,问题过于笼统,或者提出过于复杂,容易让学生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下手,课堂上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学生不知所措的.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情绪又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教师情绪高涨,更容易迸发教育灵感,课堂会更生动有趣,而教师低落的情绪,会让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让课堂毫无生趣,而在老师引领下,将问题具体,简单化就更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获得成就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销毁、瑰宝、灰烬、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通过数量众多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我认为本节课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在设计这篇课文教案时,我首先阅读了窦桂梅老师上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她重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那必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有那些价值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中,窦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巧妙运用数学计算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久,以及板书的巧妙设计,都让我拍手称赞。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每一个孩子。但是,我在竖然起敬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是否有长足时间的思考,是否真正触及了他们的心灵?像《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课文所包罗的东西太多太多,是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去感悟课文呢?

  思及至此,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填写“自读收获卡”,收获卡分两部分,一是从课文中的收获;二是从自己搜集资料中的收获。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了课前收获,记录员做记录,发言人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交流的收获也很多,体现了生生之间真正的对话。

  要让学生由爱到恨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因此“爱”的情感就必须到位,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辉煌过去的原因。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从“布局”“建筑”“文物”三个方面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二次分组,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在二次分组的小组内,我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目标才有动力。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非常认真地朗读,非常热烈地讨论,非常团结地画“布局”平面图······动起来了,孩子真正的动起来了!

  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他们从“我和他的意见一样,因为······”“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从······”“我对他的看法有补充······”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思考——表达——倾听——思考——表达,经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闪现,情感的激发,将合作探究,生生互动落到实处。并通过作图实践,想象建筑景观,欣赏建筑美景,阅读历史文物资料等,让孩子感悟到圆明园的辉煌,从而自然产生“爱”的情感。

  越爱就越恨,当孩子们观看了“圆明园毁灭”的影片后,那失去真爱的痛,那对野蛮侵略者的恨涌及胸口。这是,我再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结合课文抓字词谈感受,那就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看着孩子们讨论时愤怒的眼神,听到他们激动的话语,我知道孩子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内心。最后,通过爱与恨的强烈冲击,我想孩子们有很多的感悟。通过老师的语言创设情景,我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并用你所有的感情表达出来,这节课就在孩子们激昂的话语中结束了。

  整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表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团队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合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并从中感受到乐趣。但与传统教学相比,我觉得字词深入的挖掘还不够,课堂质疑还欠缺。如何将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我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文章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效果

  1、题眼入手,激情朗读。

  首先板书课题,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质疑:哪个词语你非常不愿意看到?对,毁灭。这意味着什么?损失惨痛,非常悲伤。好。带着作者的情感再读课题,读来作者命题的内涵。

  2、披文入境,感悟内涵。

  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内涵,此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出示课件——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标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进一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第二步,出示课件——圆明园之前是什么样的呢?标画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用两个词语简单概括它的地位。学生在读书交流时发现了“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引导通过抓住描写圆明园的布局,园内构建的`重点句子去理解,去感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在对比中去熏陶感染学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从课堂交流中和他们的眼神中这一情感目标都得到了实现,对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可谓是义愤填膺!

  3、启发想象,绘制蓝图。

  圆明园可谓是汇聚了中国园林特色的举世闻名的有着不可估量价值的名园。历史不会再现,如果今天让你重新勾画,你会做哪些设计呢?此问题一抛,全班立刻沸腾起来,在一声声出谋划策中将本文的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将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勾画出来,家国情怀得到很好的诠释!

  4、熟读成诵,丰富语感。

  学生积累的优美句段越多,感受会越深,到达一定量时表达会更得心应手。所以我指导学生积累背诵描写辉煌的句段,先自己练习背诵,最后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谁背得又快又准。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为将来描述美景奠定了语言基础。

  二、成功之处

  由课题入手直接激发情感,一下子便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聚焦问题,自读自悟,自能读书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最得意的地方便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将情感推向高潮,接着在创设他们创意的环节,让他们畅所欲言,价值观更加明朗。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下来都是以本为本,没能借助相关资料进行体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真正将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让孩子们与学习伙伴合作朗读并交流预习时做好的批注;然后引导孩子们找出八个“有”,感受风景名胜之多;最后依据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先让孩子们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资料,直观感受激发了孩子们的恨。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读出自己的痛恨,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这样,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掠走”、“破坏”、“毁掉”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能激发学生强烈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深层爱国情,学好课文的表达特点。预习任务做细实完成。

  一、通读课文,读准生字音,识记字形。

  学生可默读,可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读轻声,“玲珑剔透”的“珑’读lng,“武陵”的“陵”líng,“饱览”的“览”ln,这四个字都是边音。

  “辉煌”的“煌” huáng,“销毁”的“销”xiāo,“闯进”的“闯”chung,“殿堂”的“殿”diàn,这四个生字都是三拼音节,要拼读准确。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后鼻音。“侵略”的“侵"读qīn,“灰烬”的“烬”jìn是前鼻音,这两个字音是检测题目中的常客。

  识记字形,五年级学生能独立地把学过的形近字与生字联系起来,进行辨析,如笼,拢,与珑进行辨析,知道玲珑与宝贝的精巧细致有关;将凌与陵比较着记忆;将烬与尽比较,会发现灰烬与火有关;剔与踢一对比,就能记住剔与刀有关,踢与脚有关;销与削,悄对比;澜与水有关,还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识记,如“推波助澜”。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确实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正确朗读课文后,思考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课文结构清晰,学生自读,能思考出作者写作思路,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点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

  三、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词语,思考书后的问题。

  对于文中不甚了解的词语,除了查汉语词典,还要阅读上下文来思考、选择更符合文意的词意。如:“众星拱月”,词典中的解释是:许多星星聚焦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个重要的事物。读文中句子:“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而理解,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突出圆明园的重要。

  “饱览”词典上解释是: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读文中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再联系上一句,就知道园中美景很多,让人看得很尽兴。也明白了圆明园太宏伟了。

  通读文后的思考题,有助于课上有目的听老师讲课。如课后问题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课上与同学交流时,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话题。课后问题3,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要在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会有感受。那就离不开搜集资料。

  课文后的几首歌,创作背景与课文有共通之处,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学生可提前读一读,找到相关音乐听一听。

  四、收集相关资料。

  圆明园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课文介绍得比较概括,学生课前要找相关资料,看图片,增加对圆明园的了解。

  资料(一)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圆明园,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园内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资料(二)八国联军的掠夺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阅读这些资料,可对文章内容做一个补充,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为体会课文情感,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作好铺垫,更是有助于学生把资料与课文,资料与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单元是一组关于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主要讲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在设计教学时,我先是反复研读教材,并及时和本校五年级的同事韩琳娜教师联系,请她把本单元的教参资料拍给我。经过认真研读教参,我了解到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习任务,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开始百度了解关于圆明园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在备课初始阶段,我先想好了一个大的框架:先带领学生经过文字和图片体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再经过文字和视频了解圆明园的毁灭经过,之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中的

  “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课文却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辉煌?”从而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法,最终升华主题使学生明白杯具的上演都是国家的懦弱无能,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时刻警醒自我勿忘国耻,并结合刚刚过去的70周年国庆大阅兵,感受当今国家的强大,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我们和平安定生活的根本,要居安思危,不忘自我肩上的职责。

  虽然有了这样大体的框架,可是中间2—4段课文的学习,我始终不明白该用什么具体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可是时间很紧,在极度的焦虑中,我不断在想做法,不断查阅资料了解更全面的圆明园,但脑子里还是一团,最终,我决定回到课文,虽然本单元的学习需要结合资料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可是我不能将重心放在资料的了解上,资料只是辅助,真正把握的还应是课文里的语文要素。于是,我再次沉进课文,反复读教材,反复读教参,突然有那么一刻,我觉得什么都通了,一向出不来的教案细节,突然在讲课前一晚清晰起来:我要抓的就是句子给予的信息,要抓的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去文字中提取文本信息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在“布局”中药抓“众星拱月”,在“建筑”中要抓“三组关联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以及建筑风格的迥异”,在“文物”中要抓“上自……下至”。至此,最终努力抓住本文训练要点: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资料,落实语用。

  在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的同时,我又争分夺秒地抽出时间去五年级一班进行了一次试讲,经过“实战”,我发现自我的语言还是太贫乏,且许多要求不是太明确,于是课一结束,我又梳理自我的思路,搜集适宜的过渡语、引导语,并再次上网了解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以便讲课时自我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10月23日,到达运输队小学时第一节课已过半,我首先到教室去试课件,果然视频播放不是很顺利,于是又开始调试,最终在快上第二节课时准备妥当。第二节课,来了许多教师,呼呼啦啦做了一屋子,说实话,我并不紧张,脑子里也有思路,就是那些细节的话不见了,可是我并没有所以受影响,依然按自我的框架依次展开教学。

  整节课时间把握较好,在规定时间内,我完成了讲课资料。回到办公室我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我觉得自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

  1、整节课条理清晰,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学生能较为明了地学习课文资料。

  2、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课文2—4段经过抓关键词、句和引用资料图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3、恰当插入视频,激发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体会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

  4、经过前面辉煌和毁灭的强烈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含义。

  5、板书设计是自我用心想出的'一个变化的板书:先是在学生体会辉煌时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布局巧妙、建筑精美风格各异、文物珍贵,然后在体会“毁灭”时,又突然将其全部擦掉,现场给学生一种震撼,那就是一切都化为灰烬,我们再也无法一睹它的举世无双,给学生极大的情感触动。但也有不足之处:

  1、在2—4段的指导学习中,对学生的读的指导太少,且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也没有更多形式的读,更缺乏多种形式引导读。

  2、对圆明园的了解还是比较生疏,不够能信手拈来,在教学中语言总是“短路”。

  3、课的升华部分能够再补充一些国庆大阅兵的视频或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激发孩子们勇担肩上的职责。

  经过这次送教下乡,我觉得自我再次得到锻炼,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我除了现有的工作都要做好之外,还能去用心准备一节公开课,我觉得对自我就是一种磨炼。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要想讲好一节课,就要不断读,不断读,哪怕你没有思路,也要记住不断读,仅有读进去,才能走出来,才能有一些美妙的点子迸发在某个瞬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学生能在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体会中,获得对语言的真实感受,并在视听感受中直观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过程,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引:同学们,打开历史厚重的长卷,我们的心深深地为祖国母亲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惊叹和陶醉。同时,也被她美丽容颜上一道道遭外强欺凌深入骨髓的屈辱伤痕所心痛和震惊。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而沉痛的心情重温历史,走进《圆明园的毁灭》。

  2、齐读课题。

  二、交流

  1、师引: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随机表扬)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印在纸上的文字,更要关注印在你心上的感受和心情。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读了课文后昔日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圆明园被毁灭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2、发出指令:

  (1)、在小组内说说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圆明园被毁灭后你的心情怎么样?(用词语概括)选几个最能代表组员感受的词语记录下来。

  (2)、在组内说说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得到这种感受的?

  (3)、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4)、其他组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也可以反驳。

  3、小组合作。

  4、全班交流,互动。

  三、视听感受

  (一)1、师引:一方天地容纳了世上所有的美景和珍贵文物,想走进这个地方吗?老师也很想去,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感受,跟着大屏幕一起穿越时空,梦回圆明园。

  2、谈观后感

  (1)、师引:欣赏了这么多宏伟建筑和历史文物,同学们脸上写着的全是对圆明园的赞美,你最想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赞美圆明园。同桌找一找。

  (2)、同桌合作找词。

  (3)、交流完成板书。

  (二)1、师引:可是,清朝政府的软弱和妥协是挡不住西方侵略者野蛮的侵略脚步的,就在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永远在大火中烙下了耻辱的印记。同学们请看:

  2、看完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指名说)或者说有什么想法?

  3、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一下这些侵略者?文中哪些词体现了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相机指导读相关段落。

  四、升华

  师引:当大火燃烧的那一刻,大地在颤抖,山河在呜咽,圆明园在挣扎,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心在滴血。

  1、小组合作:这把大火烧掉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2、交流汇报、评价。

  3、完成板书。

  师引:大火烧掉了圆明园中的一切,留下了让人痛心的残垣,断壁。如今,154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同学们请看面对这一片片废墟,你想说些什么?把它写到纸上任何一个空白的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机动环节)

  4、展示(指名说)

  五、总结语

  师:这把大火烧掉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留下了让人痛心的残垣断壁。却唤醒了沉睡中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同学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挺起不屈的脊梁,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作业布置

  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废墟还立在那里,望着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下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查资料,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不仅是学生,更指我自己!

  备课时,压根儿没料到这么经典的课文里竟有病句!《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已经听过多节,自己也教过一遍,谁也没发现呀!可能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也可能是我们钻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来,这个教训值得吸取!

  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想,学生何尝又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呢?学生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确没错!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锻炼岂可小视?而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东西我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因此,学生仅仅从书面上、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重视开发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给了那个学生说下去的空间,听了学生的陈述,我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可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干脆顺势将难题端给了学生,当时只是觉得既然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当应该由学生来作结,若我以“权威”的身份自居,一锤定音,似有不妥。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修改”课文的情形。就当时的课堂状态及修改结果来看,似乎较为成功!其一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其二是让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时刻得到了运用;其三是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其四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几个句子的比较选择,是说不出特别的道理的,凭的就是语感。

  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坚定了两个认识:一、课改的实施,新课标的贯彻,并不是从使用新教材开始的,运用老教材开展教学,同样可以进行课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指导教学实践。投身新课改,我们不能等,等新教材,等别人的经验。否则,我们将落伍于时代。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另起炉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好的仍要继承并发扬,改革和舍弃的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只有那样,我们才不会在新形势下将课改神秘化、神圣化,甚至望而怯步,不敢去实施,不敢去探索。片断中“自”和“至”的比较就很必要。而教学手段是十分传统的,教学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就不能丢掉。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的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有所感才会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有所发,有所感悟才会培养爱美、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内化积累,激发创新,提高民族素质。在学习第二段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朗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出:“金碧辉煌”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为了突出殿堂的这个特点,读的时候应该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玲珑剔透”这个词,为了要突出“亭台楼阁”小巧玲珑的特点,应该读得轻一点。在读“买卖街”一句的时候,语调高一些;在读山乡村野那句的时候,语调低一些,也就是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景点的特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辉煌,亭台楼阁的.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宁静。我还在第三自然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对读,挑战对手读,朗读擂台赛等,课堂上通过朗朗的读书声,

  把学生带进了昔日的圆明园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会儿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会儿置身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会儿置身于宽广、寂静的“山乡村野”……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词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的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这一课的教学,使我又一次的体会到: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合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选]07-1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1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1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0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热】08-12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教学反思08-25

【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7-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推荐】07-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热门】07-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华]07-05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合集]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学生对圆明园是陌生的,对以前的圆明园感觉更是遥不可及的,只单纯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受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忽视朗读,在课堂上仅仅是把图片的堆砌展示给学生,很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就巧借多媒体,把学生的看、听、读、感结合起来,收效果然不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

  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然后播放录相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学生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超了两三分钟。其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重点讲述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读课文,说出有哪些建筑,再观看图片视频,感受建筑美,而后再次朗读体会建筑美。然后通过语言过渡到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的愤恨之情。让学生说一说读到哪些词语的时候,自己特别愤恨,找出动词后再读再体会。而后通过视频观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心和对侵略者痛恨之情。

  通过这节课,我真切的体会到教学问题必须具体化、简洁,问题过于笼统,或者提出过于复杂,容易让学生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下手,课堂上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学生不知所措的.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情绪又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教师情绪高涨,更容易迸发教育灵感,课堂会更生动有趣,而教师低落的情绪,会让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让课堂毫无生趣,而在老师引领下,将问题具体,简单化就更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获得成就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销毁、瑰宝、灰烬、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通过数量众多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我认为本节课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在设计这篇课文教案时,我首先阅读了窦桂梅老师上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她重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那必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有那些价值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中,窦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巧妙运用数学计算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久,以及板书的巧妙设计,都让我拍手称赞。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每一个孩子。但是,我在竖然起敬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是否有长足时间的思考,是否真正触及了他们的心灵?像《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课文所包罗的东西太多太多,是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去感悟课文呢?

  思及至此,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填写“自读收获卡”,收获卡分两部分,一是从课文中的收获;二是从自己搜集资料中的收获。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了课前收获,记录员做记录,发言人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交流的收获也很多,体现了生生之间真正的对话。

  要让学生由爱到恨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因此“爱”的情感就必须到位,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辉煌过去的原因。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从“布局”“建筑”“文物”三个方面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二次分组,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在二次分组的小组内,我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目标才有动力。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非常认真地朗读,非常热烈地讨论,非常团结地画“布局”平面图······动起来了,孩子真正的动起来了!

  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他们从“我和他的意见一样,因为······”“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从······”“我对他的看法有补充······”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思考——表达——倾听——思考——表达,经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闪现,情感的激发,将合作探究,生生互动落到实处。并通过作图实践,想象建筑景观,欣赏建筑美景,阅读历史文物资料等,让孩子感悟到圆明园的辉煌,从而自然产生“爱”的情感。

  越爱就越恨,当孩子们观看了“圆明园毁灭”的影片后,那失去真爱的痛,那对野蛮侵略者的恨涌及胸口。这是,我再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结合课文抓字词谈感受,那就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看着孩子们讨论时愤怒的眼神,听到他们激动的话语,我知道孩子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内心。最后,通过爱与恨的强烈冲击,我想孩子们有很多的感悟。通过老师的语言创设情景,我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并用你所有的感情表达出来,这节课就在孩子们激昂的话语中结束了。

  整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表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团队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合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并从中感受到乐趣。但与传统教学相比,我觉得字词深入的挖掘还不够,课堂质疑还欠缺。如何将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我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文章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效果

  1、题眼入手,激情朗读。

  首先板书课题,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质疑:哪个词语你非常不愿意看到?对,毁灭。这意味着什么?损失惨痛,非常悲伤。好。带着作者的情感再读课题,读来作者命题的内涵。

  2、披文入境,感悟内涵。

  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内涵,此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出示课件——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标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进一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第二步,出示课件——圆明园之前是什么样的呢?标画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用两个词语简单概括它的地位。学生在读书交流时发现了“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引导通过抓住描写圆明园的布局,园内构建的`重点句子去理解,去感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在对比中去熏陶感染学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从课堂交流中和他们的眼神中这一情感目标都得到了实现,对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可谓是义愤填膺!

  3、启发想象,绘制蓝图。

  圆明园可谓是汇聚了中国园林特色的举世闻名的有着不可估量价值的名园。历史不会再现,如果今天让你重新勾画,你会做哪些设计呢?此问题一抛,全班立刻沸腾起来,在一声声出谋划策中将本文的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将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勾画出来,家国情怀得到很好的诠释!

  4、熟读成诵,丰富语感。

  学生积累的优美句段越多,感受会越深,到达一定量时表达会更得心应手。所以我指导学生积累背诵描写辉煌的句段,先自己练习背诵,最后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谁背得又快又准。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为将来描述美景奠定了语言基础。

  二、成功之处

  由课题入手直接激发情感,一下子便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聚焦问题,自读自悟,自能读书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最得意的地方便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将情感推向高潮,接着在创设他们创意的环节,让他们畅所欲言,价值观更加明朗。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下来都是以本为本,没能借助相关资料进行体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真正将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让孩子们与学习伙伴合作朗读并交流预习时做好的批注;然后引导孩子们找出八个“有”,感受风景名胜之多;最后依据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先让孩子们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资料,直观感受激发了孩子们的恨。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读出自己的痛恨,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这样,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掠走”、“破坏”、“毁掉”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能激发学生强烈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深层爱国情,学好课文的表达特点。预习任务做细实完成。

  一、通读课文,读准生字音,识记字形。

  学生可默读,可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读轻声,“玲珑剔透”的“珑’读lng,“武陵”的“陵”líng,“饱览”的“览”ln,这四个字都是边音。

  “辉煌”的“煌” huáng,“销毁”的“销”xiāo,“闯进”的“闯”chung,“殿堂”的“殿”diàn,这四个生字都是三拼音节,要拼读准确。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后鼻音。“侵略”的“侵"读qīn,“灰烬”的“烬”jìn是前鼻音,这两个字音是检测题目中的常客。

  识记字形,五年级学生能独立地把学过的形近字与生字联系起来,进行辨析,如笼,拢,与珑进行辨析,知道玲珑与宝贝的精巧细致有关;将凌与陵比较着记忆;将烬与尽比较,会发现灰烬与火有关;剔与踢一对比,就能记住剔与刀有关,踢与脚有关;销与削,悄对比;澜与水有关,还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识记,如“推波助澜”。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确实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正确朗读课文后,思考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课文结构清晰,学生自读,能思考出作者写作思路,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点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

  三、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词语,思考书后的问题。

  对于文中不甚了解的词语,除了查汉语词典,还要阅读上下文来思考、选择更符合文意的词意。如:“众星拱月”,词典中的解释是:许多星星聚焦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个重要的事物。读文中句子:“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而理解,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突出圆明园的重要。

  “饱览”词典上解释是: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读文中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再联系上一句,就知道园中美景很多,让人看得很尽兴。也明白了圆明园太宏伟了。

  通读文后的思考题,有助于课上有目的听老师讲课。如课后问题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课上与同学交流时,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话题。课后问题3,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要在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会有感受。那就离不开搜集资料。

  课文后的几首歌,创作背景与课文有共通之处,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学生可提前读一读,找到相关音乐听一听。

  四、收集相关资料。

  圆明园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课文介绍得比较概括,学生课前要找相关资料,看图片,增加对圆明园的了解。

  资料(一)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圆明园,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园内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资料(二)八国联军的掠夺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阅读这些资料,可对文章内容做一个补充,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为体会课文情感,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作好铺垫,更是有助于学生把资料与课文,资料与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单元是一组关于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主要讲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在设计教学时,我先是反复研读教材,并及时和本校五年级的同事韩琳娜教师联系,请她把本单元的教参资料拍给我。经过认真研读教参,我了解到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习任务,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开始百度了解关于圆明园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在备课初始阶段,我先想好了一个大的框架:先带领学生经过文字和图片体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再经过文字和视频了解圆明园的毁灭经过,之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中的

  “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课文却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辉煌?”从而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法,最终升华主题使学生明白杯具的上演都是国家的懦弱无能,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时刻警醒自我勿忘国耻,并结合刚刚过去的70周年国庆大阅兵,感受当今国家的强大,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我们和平安定生活的根本,要居安思危,不忘自我肩上的职责。

  虽然有了这样大体的框架,可是中间2—4段课文的学习,我始终不明白该用什么具体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可是时间很紧,在极度的焦虑中,我不断在想做法,不断查阅资料了解更全面的圆明园,但脑子里还是一团,最终,我决定回到课文,虽然本单元的学习需要结合资料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可是我不能将重心放在资料的了解上,资料只是辅助,真正把握的还应是课文里的语文要素。于是,我再次沉进课文,反复读教材,反复读教参,突然有那么一刻,我觉得什么都通了,一向出不来的教案细节,突然在讲课前一晚清晰起来:我要抓的就是句子给予的信息,要抓的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去文字中提取文本信息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在“布局”中药抓“众星拱月”,在“建筑”中要抓“三组关联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以及建筑风格的迥异”,在“文物”中要抓“上自……下至”。至此,最终努力抓住本文训练要点: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资料,落实语用。

  在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的同时,我又争分夺秒地抽出时间去五年级一班进行了一次试讲,经过“实战”,我发现自我的语言还是太贫乏,且许多要求不是太明确,于是课一结束,我又梳理自我的思路,搜集适宜的过渡语、引导语,并再次上网了解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以便讲课时自我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10月23日,到达运输队小学时第一节课已过半,我首先到教室去试课件,果然视频播放不是很顺利,于是又开始调试,最终在快上第二节课时准备妥当。第二节课,来了许多教师,呼呼啦啦做了一屋子,说实话,我并不紧张,脑子里也有思路,就是那些细节的话不见了,可是我并没有所以受影响,依然按自我的框架依次展开教学。

  整节课时间把握较好,在规定时间内,我完成了讲课资料。回到办公室我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我觉得自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

  1、整节课条理清晰,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学生能较为明了地学习课文资料。

  2、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课文2—4段经过抓关键词、句和引用资料图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3、恰当插入视频,激发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体会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

  4、经过前面辉煌和毁灭的强烈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含义。

  5、板书设计是自我用心想出的'一个变化的板书:先是在学生体会辉煌时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布局巧妙、建筑精美风格各异、文物珍贵,然后在体会“毁灭”时,又突然将其全部擦掉,现场给学生一种震撼,那就是一切都化为灰烬,我们再也无法一睹它的举世无双,给学生极大的情感触动。但也有不足之处:

  1、在2—4段的指导学习中,对学生的读的指导太少,且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也没有更多形式的读,更缺乏多种形式引导读。

  2、对圆明园的了解还是比较生疏,不够能信手拈来,在教学中语言总是“短路”。

  3、课的升华部分能够再补充一些国庆大阅兵的视频或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激发孩子们勇担肩上的职责。

  经过这次送教下乡,我觉得自我再次得到锻炼,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我除了现有的工作都要做好之外,还能去用心准备一节公开课,我觉得对自我就是一种磨炼。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要想讲好一节课,就要不断读,不断读,哪怕你没有思路,也要记住不断读,仅有读进去,才能走出来,才能有一些美妙的点子迸发在某个瞬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学生能在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体会中,获得对语言的真实感受,并在视听感受中直观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过程,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引:同学们,打开历史厚重的长卷,我们的心深深地为祖国母亲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惊叹和陶醉。同时,也被她美丽容颜上一道道遭外强欺凌深入骨髓的屈辱伤痕所心痛和震惊。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而沉痛的心情重温历史,走进《圆明园的毁灭》。

  2、齐读课题。

  二、交流

  1、师引: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随机表扬)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印在纸上的文字,更要关注印在你心上的感受和心情。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读了课文后昔日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圆明园被毁灭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2、发出指令:

  (1)、在小组内说说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圆明园被毁灭后你的心情怎么样?(用词语概括)选几个最能代表组员感受的词语记录下来。

  (2)、在组内说说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得到这种感受的?

  (3)、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4)、其他组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也可以反驳。

  3、小组合作。

  4、全班交流,互动。

  三、视听感受

  (一)1、师引:一方天地容纳了世上所有的美景和珍贵文物,想走进这个地方吗?老师也很想去,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感受,跟着大屏幕一起穿越时空,梦回圆明园。

  2、谈观后感

  (1)、师引:欣赏了这么多宏伟建筑和历史文物,同学们脸上写着的全是对圆明园的赞美,你最想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赞美圆明园。同桌找一找。

  (2)、同桌合作找词。

  (3)、交流完成板书。

  (二)1、师引:可是,清朝政府的软弱和妥协是挡不住西方侵略者野蛮的侵略脚步的,就在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永远在大火中烙下了耻辱的印记。同学们请看:

  2、看完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指名说)或者说有什么想法?

  3、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一下这些侵略者?文中哪些词体现了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相机指导读相关段落。

  四、升华

  师引:当大火燃烧的那一刻,大地在颤抖,山河在呜咽,圆明园在挣扎,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心在滴血。

  1、小组合作:这把大火烧掉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2、交流汇报、评价。

  3、完成板书。

  师引:大火烧掉了圆明园中的一切,留下了让人痛心的残垣,断壁。如今,154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同学们请看面对这一片片废墟,你想说些什么?把它写到纸上任何一个空白的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机动环节)

  4、展示(指名说)

  五、总结语

  师:这把大火烧掉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留下了让人痛心的残垣断壁。却唤醒了沉睡中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同学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挺起不屈的脊梁,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作业布置

  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废墟还立在那里,望着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下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查资料,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不仅是学生,更指我自己!

  备课时,压根儿没料到这么经典的课文里竟有病句!《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已经听过多节,自己也教过一遍,谁也没发现呀!可能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也可能是我们钻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来,这个教训值得吸取!

  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想,学生何尝又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呢?学生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确没错!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锻炼岂可小视?而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东西我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因此,学生仅仅从书面上、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重视开发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给了那个学生说下去的空间,听了学生的陈述,我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可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干脆顺势将难题端给了学生,当时只是觉得既然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当应该由学生来作结,若我以“权威”的身份自居,一锤定音,似有不妥。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修改”课文的情形。就当时的课堂状态及修改结果来看,似乎较为成功!其一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其二是让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时刻得到了运用;其三是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其四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几个句子的比较选择,是说不出特别的道理的,凭的就是语感。

  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坚定了两个认识:一、课改的实施,新课标的贯彻,并不是从使用新教材开始的,运用老教材开展教学,同样可以进行课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指导教学实践。投身新课改,我们不能等,等新教材,等别人的经验。否则,我们将落伍于时代。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另起炉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好的仍要继承并发扬,改革和舍弃的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只有那样,我们才不会在新形势下将课改神秘化、神圣化,甚至望而怯步,不敢去实施,不敢去探索。片断中“自”和“至”的比较就很必要。而教学手段是十分传统的,教学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就不能丢掉。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的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有所感才会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有所发,有所感悟才会培养爱美、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内化积累,激发创新,提高民族素质。在学习第二段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朗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出:“金碧辉煌”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为了突出殿堂的这个特点,读的时候应该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玲珑剔透”这个词,为了要突出“亭台楼阁”小巧玲珑的特点,应该读得轻一点。在读“买卖街”一句的时候,语调高一些;在读山乡村野那句的时候,语调低一些,也就是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景点的特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辉煌,亭台楼阁的.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宁静。我还在第三自然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对读,挑战对手读,朗读擂台赛等,课堂上通过朗朗的读书声,

  把学生带进了昔日的圆明园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会儿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会儿置身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会儿置身于宽广、寂静的“山乡村野”……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词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的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这一课的教学,使我又一次的体会到: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