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024-08-12 圆明园的毁灭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一节好课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智慧的窗,引他们去往更广阔的知识殿堂.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带给我颇多深感触:教师浓厚的文化积淀让我叹为观止,课堂设计的巧妙也让我佩服。

  课前十分钟谈话,教师先让学生做猜字游戏,一方面在学生猜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猜出的“旅行山水”四个字又很自然地引出下一谈话主题:“你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猜字过程展示出的教师的幽默、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时教师相机点评,展示出的教师的深厚的文学修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也抓住了观课老师们的心,让人顿生敬仰之情。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种敬仰之情吸引着学生们紧跟着教师的引领走入下面的课堂,体验了一种别样的精彩。

  学生介绍自己熟知的景点之后,教师介绍了敦煌文化的损失,然后以“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件事情最让中国人心痛,一件是敦煌的蒙难,另一件就是圆明园的毁灭”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前谈话和课堂内容衔接的自然流畅,过渡十分巧妙。

  而接下来的课堂可以说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体验了一个文化的'盛宴:教师点评语言中奇文佳句随手拈来,如“画卷徐徐眼前开,人间天上筑起景”,又如“极境极仙,美不可待”;昔日圆明园文物的展示配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极尽辉煌的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毁灭圆明园视频的播放,让我们感到愤懑更感到痛惜、这节课知识含量之大让我赞叹!另外,课堂上有很多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通过师生合作读,让学生体会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让学生写下描写昔日圆明园辉煌的语句时,用点评提示学生:提取了课文的资料,将他们整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又如介绍本课的写作手法时,引导学生本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却浓墨重彩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想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衬托它后来的被毁掉。课堂紧扣文本,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学会学习语文。

  用自己浓厚的文化积淀去影响学生,用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引领学生,在学好语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是《圆明园毁灭》一课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会不断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昨天听了我校青年教师龙小飞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教学,深有感触。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龙老师这节课值得学习的有两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龙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课前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突出了这个单元的`能力目标。

  金无足赤,课无完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龙老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

  1、老师教学拘谨,没有进入角色。由于老师没进入角色,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学生的喜、怒、哀、乐没有得以张扬。

  2、朗读感悟离开了课堂。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龙老师能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这三段文字,充分让学生朗读,读好那几个“有……,也有……”、“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漫游……;流连其间,仿佛置身……”等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圆明园之大、之美,世界各地有的美景,圆明园里都有,世界各地没有的美景,圆明园里也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然后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的确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后面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毁得令人心碎”,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遗憾的是这么美的文字,老师几乎没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没感悟到“美得让人心醉”,又怎能去感受到“毁得令人心碎”呢?

  又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如果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到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了,再引导理解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之后再齐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就更能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憾,迅速点燃他们心中对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圆明园的废墟,望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什么?写在图旁。让学生表达此时的心声,记住这奇耻大辱。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交流、小结,圆明园的毁灭,毁灭的是什么?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的文化,是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残垣断壁是刻在我们脸上屈辱的历史,所以我们一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作为年轻的龙老师,能积极争取这样的学习锻炼机会,踊跃投入到这次农远赛课活动中,我这位即将退位的老同志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虚心好学的精神,相信他经过不断的磨砺,一定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我以爱激恨,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部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把“毁灭”部分作为略学内容。从而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而获得知识。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以图示意,直观形象。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还需要很好的把握。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我问:文章重点写了哪几段?学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我接着问: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什么?学生答圆明园的辉煌。我再问: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等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指名同学说为什么写。接着我一边放录象:毁园片断。一边阐述:就这样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葬身于罪恶的大火中。

  买卖街、西洋楼不见了,长春园、万春园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残垣残壁,一片废墟。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呢?然后让学生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进行理解。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英法联军的可耻行径在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一定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奋发图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再不容许遭受外来侵略!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通过数量众多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我认为本节课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成功之处是:(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举一反三。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二)在“美读”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

  不足之处:1、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使用课件。对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学生没有直观感受。2、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在设计这篇课文教案时,我首先阅读了窦桂梅老师上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她重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那必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有那些价值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中,窦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巧妙运用数学计算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久,以及板书的巧妙设计,都让我拍手称赞。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每一个孩子。但是,我在竖然起敬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是否有长足时间的思考,是否真正触及了他们的心灵?像《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课文所包罗的东西太多太多,是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去感悟课文呢?

  思及至此,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填写“自读收获卡”,收获卡分两部分,一是从课文中的收获;二是从自己搜集资料中的收获。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了课前收获,记录员做记录,发言人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交流的收获也很多,体现了生生之间真正的对话。

  要让学生由爱到恨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因此“爱”的情感就必须到位,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辉煌过去的原因。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从“布局”“建筑”“文物”三个方面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二次分组,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在二次分组的小组内,我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目标才有动力。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非常认真地朗读,非常热烈地讨论,非常团结地画“布局”平面图······动起来了,孩子真正的动起来了!

  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他们从“我和他的意见一样,因为······”“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从······”“我对他的看法有补充······”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思考——表达——倾听——思考——表达,经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闪现,情感的激发,将合作探究,生生互动落到实处。并通过作图实践,想象建筑景观,欣赏建筑美景,阅读历史文物资料等,让孩子感悟到圆明园的辉煌,从而自然产生“爱”的情感。

  越爱就越恨,当孩子们观看了“圆明园毁灭”的影片后,那失去真爱的痛,那对野蛮侵略者的恨涌及胸口。这是,我再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结合课文抓字词谈感受,那就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看着孩子们讨论时愤怒的眼神,听到他们激动的话语,我知道孩子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内心。最后,通过爱与恨的强烈冲击,我想孩子们有很多的感悟。通过老师的语言创设情景,我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并用你所有的感情表达出来,这节课就在孩子们激昂的话语中结束了。

  整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表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团队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合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并从中感受到乐趣。但与传统教学相比,我觉得字词深入的挖掘还不够,课堂质疑还欠缺。如何将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我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文章来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5-21

《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学反思09-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2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9-26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0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选]07-1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1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17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篇05-07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