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

2024-09-26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辛酸历史,全文向我们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课前的预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三、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个人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

  根据我们学校的“六段”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预习汇报

  2.掲题引读小组合作

  3.成果交流精讲点拨

  4.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5.个性练习反思矫正

  环节一、导入新课预习汇报

  导入:

  出示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通过这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一同走进这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预习汇报: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文的朗读情况。出示常规要求“三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在预习中有哪些收获?可以是收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可以是从读文中获得的一句话、一个词等。

  3、质疑: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决解决的放到文中共同解决)

  环节二、掲题引读小组合作

  过渡:总结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老师也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解决?

  幻灯片出示:为什么圆明园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称它为建筑艺术的精华?

  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在文章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准备交流。

  环节三、成果交流精讲点拨

  围绕掲题引读中提出的2个问题,总体上是分两部分进行的。

  1.让学生细读探究二、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挥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激发他们的我国古代灿烂文化无限热爱之情。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1)宏伟的建筑:众星拱月的布局、民族建筑、西洋景观(2)珍贵的文物(3)名人字画(4)奇珍异宝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这些画面。并指导朗读,读出这种美。

  幻灯片出示一架大炮,问:这是什么?然后播放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像资料!看完资料学生谈感受:愤怒、痛恨、惋惜等等。

  3、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先读在写,读出这种心情来。

  此时我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指导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心,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环节四、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生齐读。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环节五、个性练习,反思矫正

  我本着练习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观点,因此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

  宏伟建筑勿忘国耻

  珍贵文物化为灰烬

  名人字画振兴中华

  奇珍异宝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 相关推荐

【《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材分析03-25

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0-25

《圆明园的毁灭》分析04-19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材理解03-25

《圆明园的毁灭》教材简析03-24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分析03-2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分析03-22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学分析03-24

圆明园的毁灭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