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参赛感想

2024-10-28 圆明园的毁灭

  特别喜欢《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因为它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上网认真学习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桂梅、王舟等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我执教了《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课时,参赛后我的感想也颇多:

  一、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

  “真好!”几个老师第一次听完我的课后说,我知道那是喜欢我的课一气呵成的情感流淌。又一次的听课、评课后,顾校长迷惑不解地问:“怎么你上的不是社会课?” 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但于我却是当头一棒!“五年级的社会书上也有圆明园的毁灭,我还以为课本改了呢……”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语文姓语,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之要务!语文课只有让学生对文本充分地对话起来,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才能有“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浪花,才能让在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中培养语感,提高素养。朗读、默读、诵读、比较、思考、讨论等都是语文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是一个“读”字。我怎么只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接下来的备课我静下心来,舍弃了不少“很出彩”的地方……

  二、教师的情感就是一种情境

  其实无论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桂梅、王舟,还是大众完小参赛的徐老师,或是所有平日在班上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的老师,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对昔日圆明园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上课的效果却又不尽相同。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是通过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比起前几次试讲,这次参赛我自身就很快地入情入景,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将“学生”感染,共同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在圆明园由美至毁灭的境界中。

  三、模拟课不同于实课

  “如果上实课,效果会好一百倍!”组里的老师这样说。我知道这其中有对我肯定的夸张成份,但从教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有学生的加入,那份神游千古的悠然,那份沉醉其间的陶然,那份如诗似梦的幻然,在读中会悄悄地渗进学生心灵,融入情感的血流。在读到精妙绝仑、举世无双、巧夺天工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时,在读到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时的哽咽的如泣如诉,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四、公开课如来了“客人”

  正如我们组长侯老师所说,公开课就像过日子,如果有“客人”,怎么也不能像自己家平日吃饭那般随意!备教材、备学生、查资料、找音乐、制课件……想起来头就痛得要裂开,难怪有人说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炼狱”!而且这次还要再换一节作文课,我的天呀!

  可再想想,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仔细想想,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日常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所以每次公开课前的心情就好比家中来客必定要打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既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我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收获,而当我一次一次记录下这些留待以后作进一步思考、完善时,我相信这种反复的教学历练最终化作的是对人生的磨炼。

  当一次次体验自己备课的“劳苦”,一次次在反复修改中的“痛苦”,所咂摸出的都是人生的原本滋味。然回首,会发现,在公开课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 “代表作”,而是循着这样的路,脚踏实地走向了日常课堂的“厚实”,乃至成就着人生的厚重。(现在说出这些话时如哲人般冷醒,但不知会不会又坐着哭起来!)

【《圆明园的毁灭》参赛感想】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预案参赛感想09-19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感想05-02

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感想(精选29篇)10-02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后的感想(精选16篇)10-24

圆明园的毁灭06-11

《圆明园的毁灭》10-21

圆明园毁灭教案08-28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11-25

《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06-23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