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案例:
《游子吟》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难以走入诗中的意境,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
教学片段:
一、抓住细节描写:“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1、了解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感悟到的内容。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母亲的爱平凡而伟大,它往往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声叮咛,一句嘱咐;一声鼓励,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碗香喷喷的饭……母爱无处不在。
1、看课件:《望》
校门口送孩子的母亲,望着孩子进校门。她踮着脚,侧着头,探着身子张望……直到望不见孩子的身影了,才离开……(这样的画面一个又一个)。
2、教师启发:母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母亲用她的一生才能讲完。我想,此时你已经回忆起了浓浓的母爱。
(此时的课堂很静,学生的思维在回忆中流淌。接下来学生所谈的事例情感真挚。)
附课堂事例:
《我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以前,我不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每次到我生日那一天,父母总为我准备好丰盛的大餐和精美的生日礼物。我在父母温暖的爱河中徜徉,却从来没有注意到妈妈疲惫、操劳的身影。让我感到内疚的是,在生日那天,我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大发脾气,让妈妈为我忙碌到深夜。”
《妈妈的唠叨》——“这次家长会以后,妈妈似乎变得幼稚了,她每天抓紧一切时间缠着我问这问那,那时我感觉妈妈真烦。现在我知道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深深地爱着我。”
3、教师抓住契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们享受着爱的同时,更要懂得珍惜爱、回报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曾为母亲做过什么?我们以后可以怎么做?
(此时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情绪高昂。)
附课堂实录:
“从小到大,总是妈妈为我洗衣服。小时候,妈妈每天捧着我的小脚丫,为我洗去上面的泥和土。去年母亲节那天,我为妈妈洗脚,妈妈竟然留下了眼泪……现在想想,我常常忽略了妈妈的感受,而在妈妈的'心里,我是她的百分之百,以后我要孝敬妈妈。”
“妈妈最大的愿望是要我努力学习,我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妈妈。”
“我要在我生日那一天,在妇女节那一天,在母亲节那一天,不,是在以后的每一天,让妈妈开心快乐,不让妈妈为我操那么多心。”
4、想象诗中的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写下来。
(此时,教室里静极了,学生都埋头奋笔疾书。真挚的情感洋溢在笔端。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又要远行了,年近古稀的老母亲又一次亲手为我打点行囊。在跳跃的油灯下,母亲的手颤颤巍巍地穿上针,在银发上抹了几下,这样的动作我是那么熟悉。母亲一针一线地缝,不时把衣服拿近油灯,看一看针脚密不密;母亲一针一线地缝,不时用她那双筋脉突兀的大手把衣服抚了又抚。我知道,老母亲担心我在外时间久,她要把衣服缝得牢牢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缝进对儿子的叮咛,缝进对儿子的祝福,缝进一位老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反思:
“教”与“学”这两个概念,“教”是被动的,“学”才是主动的,教师要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来主动获取知识。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读、背、讲、悟的形式,表面上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但情感体验却被忽略了。
这堂课真实而充满真挚的情感。有位教育专家说:“教学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感动。”我赞同这个观点。课堂上学生受到了感动,所学的内容才能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才能不断发展良好的情感与态度。《望》中平凡而真实的画面“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层层深入:享受爱的同时,要懂得珍惜爱、回报爱,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都蕴含在学习者的头脑之中,教师只不过是将学习者头脑中的潜在智慧发掘出来,并使学习者主动认识它的价值而已。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并不是要将现成的表面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挖掘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知识能力,主动去获取知识,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应注重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