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学校20xx年上学期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此诗参赛。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然而,这一堂课也有不少遗憾。我的情感不够投入是最突出的问题,诗歌的朗读还没有教好的凸显层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啰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读一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
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
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
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平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6
10月,我课题组进行了初期阶段的朗读教学展示课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评课。现反思如下。
1、对诗词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应该放在诗词中体会。因为是朗读教学的展示,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2、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也仿照前段时间在曙光小区听20xx年语文优质课一位人民大道老师教这一课的设计: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学生不知道,课堂很尴尬。所以我感觉农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理解能力上与市区学校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降低要求,慢慢引导。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整首诗写景是先晴天后下雨天,为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蒙”词语时,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蒙蒙细雨中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
2、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让学生又一次加深前两句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教师在知道学生朗读时,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每一次让学生朗读时,都要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去读。这样学生朗读时才有“使命感”,才能用心用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7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
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三、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
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二、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点拨“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8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9
听了姜美君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有一种美的享受。本节课学生借助辅导书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理解,表达能力。创设情境又为学生再次感悟提供了平台,在这一层次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整体体验诗的意境,并比较两首诗写法的不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总结这一层次中巩固了所学内容。
古诗教学使学生能够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数量,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诗歌所描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古诗教学一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姜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古诗中的运用,避免了局限性,使古诗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将古诗中的“形象”代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美丽的西湖之畔。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在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第一句时,播放两幅画面。学生看图描述画面。他们纷纷举手“诗人在客船上,满湖碧水,波光闪闪,远处满山秀色,岸边垂柳依依。”“不知不觉中,下起了蒙蒙细雨,景物朦朦胧胧,湖面水雾迷茫。”
教师又问:“为什么把西湖比成美女西施呢?”有的说:“这是对西湖美的赞颂”有的说:“因为西湖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风景都那么令人陶醉,就像一位美女,淡妆和浓妆都是好看的。”有的说:“西湖和西施都有一种天然之美。”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0
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
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岗学习三天。期间,有机会到指导老师林主任班级上一节交流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以上的几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要求让每个小组有任务、每个学生有事做。曾老师的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开阔了思维,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2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
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
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3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最后,我总结全课,再次和孩子们强调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上完本课,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我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
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
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一、注重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没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这也是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句时还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学时,我适当扶一扶。
三、展开想象,感悟诗意。
本课写得特别美,教学时,我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
教学时,虽然介绍了西湖的美景,但孩子们没有去过,看过,在感受美丽景象时,还有一定难度。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
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
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06-25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02-01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热门】11-08
【热】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09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热】11-09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荐】11-09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11-10
【推荐】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10
【荐】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