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一行三人来到环境优美的泗安中心小学,有幸聆听了三位名师(沈红芳、李梅、熊学林)送教下乡的展示课,令我受益非浅,尤其是李梅老师的古诗教学,让我感想颇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语言美、诗的意境更美。宋代大诗人苏轼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西湖在夏季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李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教案,制作了课件,有许多地方值得老师们借鉴。
1、在课前谈话部分让学生自己课内或课外积累的古诗、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接着让学生欣赏几幅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学过的古诗《村居》、《小池》、《望庐山瀑布》等,于是齐背了起来。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气氛也非常热烈,在进一步的欣赏西湖风光图片中,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2、这首古诗带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不必过多地强调单个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这一点李老师处理得相当好,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意来了解、感悟诗句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时,她这样引导:
师:哪句诗写晴天西湖的美景?
(指名并出示句子“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你是怎样来理解“潋滟”这个词的?(指名说并指导看诗下的注释,接着出示图片)
师:看到这样美丽的湖面,你想到了哪些词?
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波光粼粼”(板书、齐读)
(指导朗读诗句)
师:哪个词诗人是在赞美这晴天美丽的西湖?——“好”(再次朗读诗句)
师:可是突然下雨了,(出示图片),现在的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朦朦胧胧)
诗中用了哪个词?(空蒙)
(出示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因为有雨,西湖边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边的小桥更加秀美;
(句式训练:因为______________,西湖的___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
师:诗人通过哪个字写出了雨后的感觉?——“奇”(指导朗读诗句)
……
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非常善于“教教材”,紧紧抓住教材,注重了古诗中字字珠玑的特点,古诗中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精心琢磨推敲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人物情感和意境,李老师就抓住“潋滟”、“空蒙”两个词,结合图片,作足文章,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以及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境——苏轼长期居住杭州,杭州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李老师的课堂上有过不少的亮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当然课堂活动是感性的,我觉得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下午,我们就针对上午三位名师的课进行互动式探讨,其中一位老师的话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也是我今后在古诗教学中需要摸索的方向。她是上这首古诗班级的语文老师,她说在学生回教室以后问学生“整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这么美的音乐、图片的熏陶下只能平淡地说出个模糊的印象:西湖晴天很美,雨天也很美,就像西施一样。这确实是我们教师感到比较头疼的事,学生课堂上说得非常生动,但是课后练习包括《课堂作业本》(有时不只是这首古诗)要求学生说说或写写诗句的意思,学生就不能清楚地、完整地表达了。
我想现在很多时候提倡模糊教学,老师们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设计教案,准备过程,让学生大概能说出古诗的意境,远不如把意思抄在诗旁,花几分钟把它背下来来得有实效。这是不是新课程下古诗教学需要进一步改革?
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我们的课堂才会不断地开阔、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