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文学评析

2020-11-01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苏轼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感谢钱老师将扎实的语文课生动地展现在我们大家眼前。本课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回味。我的总体印象是:把握目标,课堂教学闪现出令人欣喜的亮点;设计独特,教学设计凝聚着创新的智慧;诗意课堂,展示了孩子们活泼灵动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生动形象的情景创设,又有平实质朴的“读中求悟”学法指导,简约的教学方法,却蕴含着浓浓的语文味。

  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评课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堂课的评价是不同的。但观课评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引领教师用好教材,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以为钱老师的今天的课是成功的。

  一、目标明确淡浓相宜

  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饱满的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上,我们看到钱老师引领孩子们与文本的对话是充分的,教师的情感是真挚的。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目标明确,对生字音、形指导是落实的,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老师就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教学,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扎实的;清晰的板书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晴好雨奇,西子淡妆浓抹,在诗人眼里都是“总相宜”的。通过朗读与感受,知道古诗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诗人对西湖的爱和眷恋都融进字里行间了。

  中段对于古诗教学的定位,钱老师把握得非常准确,新课标中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定位就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情感。从这一目标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出了她淡化诗意的解释,强调诵读过程中对于诗情感的体验和感悟的意图。那么在今天的教学中,她也的确扎实地落实了这一点。没有在任何一句诗句的意思上过多的纠缠,而把很多的时间放在读,放在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之上,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上。比如对于一二两句诗的解读,她就在边读边赏中创设情境,使孩子们在不由自主中就走进了诗句描绘的情境中,由抒他声变成抒己声。

  二、层次分明朗读感悟

  这首诗押“i”韵,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本节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古诗读得充分、读得透彻,读的训练力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初读时,老师明确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培养良好的自读习惯。初读除了读通读顺的要求之外,还渗透了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的要求。这是三上,教师在这里做这样的渗透,我觉得粗中有细,教是为了不教,潜移默化地教育,能让孩子们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自然地读出诗句的节奏感。

  整堂课中的读也是很有层次的,从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说,本课贯彻了扎实抓基础的教学思路,例如读诗的环节从初读、指名读、入情入境读、想象读、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的背诵,无不体现出钱老师抓语言基础的决心。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课堂中老师以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导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品词、品句,品出景中之情、诗中之意;品出情景交融写法之巧、品出“晴好雨奇”用词之妙,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钱老师在入情入境的读时,特别是在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更是层次分明:第一步:这水是水,这山是山,先抓了“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来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品味诗句本身的美感;第二步:这水不是水,这山不是山,不仅仅停留在这水和山,更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展开想象,丰盈文字背后所承载的那些美丽的“好”和“奇”;第三步:这水还是水,这山还是山,这样的`“好”和“奇”正呈现在这样的山水之中,通过动情地诵读来达成教学目标。

  古诗的学习,是很讲究诵读的。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本堂课中教师就是运用情景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础,然后通过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升华情感,不断地走近诗人,走进诗句,走入情境,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对古诗个性化的理解和想象,引导他们有个性化的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个性化的朗读中又体现了一种共性的感受。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

  三、以“媒”为境领悟诗情

  古诗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方面往往是最困难的。钱老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选用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平湖秋月》《出水莲》等,课堂上,孩子们微微闭眼,静静的坐着凝神细听,耳中满是曲调宛转的古曲,老师深情的叙述。孩子们很轻松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孩子们说,看到了波光闪动的湖面,看到了水波粼粼的湖面,看到了雨雾蒙蒙的湖面和山色……水光潋滟的湖面,山色空蒙的画面就生动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在不断的联想中,孩子们仿佛还看到了苏轼在湖边咏诗看到了许多奇丽的景色,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走进“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课件中,伴随着一张张西湖图片出示,西湖美丽、多姿、朦胧、奇妙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孩子们眼前。古诗中“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感受的一幅幅如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学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以学定教 灵动思维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这堂课上做的很充分。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导入的古诗积累诵读到学习本诗,从自读古诗到对古诗“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的质疑,从展示美丽的图像到意境的描与引导,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等方式,都贯彻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曾经两度聚焦在“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上,第一次是对这一设喻的质疑,教学问题直接来自学生,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和探求的欲望,这一设计是非常巧妙的,以此问题贯穿全诗的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次是在充分理解了西湖晴雨之美的基础上,明白了这两种美与西子淡妆浓抹是相映成趣,真正读懂了“西湖比西子”的精妙之美。

  五、亮点纷呈 淡浓相宜

  1、化抽象为直观。小学生对抽象的事物不容易理解,而对直观的事物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古诗,内容少,更抽象,再加上古诗与现在的年代又有较大的距离,故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特地创设了一定的情景,主要是录音、幻灯片、语言的直观描述,旨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走进诗的本身,充分去感受诗的意境,走近诗人,真正地体验其人、其情,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更积极的思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悟。比如对于“淡妆浓抹”的理解,教师就是利用了两张图片,把很难讲清的意思通过直观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巧妙地化解在了精心的设计之中。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句话从古诗积累的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正因为有积累,才有可能厚积而勃发。在上课前的交流中,师生对话时,复习了所学的古诗,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形成积累。在课堂中,老师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朗读古诗,初读、自由读,理解中读,理解后读、配乐诵读等等,力求让学生达到熟能成诵的境地,形成新的积累。此外,在课后延伸中,老师又找了其他描写西湖的诗,鼓励学生去读一读,诵一诵,并让他们课后去搜集相关的古诗,这样又让他们有了古诗积累新的材料,拓展了文本。课外拓展的环节内容充实,使学生对西湖的美景不只是停留在一篇诗文之中,而是引领他们阅读收集更多美好的诗文,从心底生发出涓涓的情愫,诗歌的教学,正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

  值得商之处:

  一:练笔点的设计是否可以挪位?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写的训练主要还是针对一二两句诗句来展开的,那么就在整体了解两句诗句之后马上进行练笔,这样更有针对性,时机也更恰当。

  二、在教学中,应该在时间分配上做到前紧后松,这样便于在拓展上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在诗歌整体指导朗读时,还可以说说苏轼为西湖所作的贡献,让学生变换角色,入情入境地当一回诗人,看着自己为西湖所做的努力都一一实现了,仿佛看到了一个淡妆浓抹的西施,那心里该是怎么样的喜悦和自豪啊!

  三、诗歌的读更要凸显出来,中段诗歌的教学,还是要落脚在读上,不要让过多的图片和深度理解诗意而冲淡了浓浓的读诗的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文学评析】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10-29

体验饮湖上初晴后雨11-10

饮湖上初晴后雨全拼11-10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解11-10

饮湖上初晴后雨鉴赏11-07

饮湖上初晴后雨吟诵11-07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01-11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释01-08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01-05

饮湖上初晴后雨解释01-01

饮湖上初晴后雨第 饮湖上初晴后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