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②。轻解罗裳①,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④来?雁字回时③,月满西楼⑤。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⑦。
字词解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红藕,红藕花之简称,荷花亦称藕花。此句似倒装,即下文“兰舟”的形容语。船上盖亦有枕簟的铺设。若释为一般的室内光景,则下文“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颇觉突兀。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雁之关于书信有两意思:一是雁足捎书;一是群雁的行列,在空中排成字形。这句用第一义,次句改用第二义接。
④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雁点青天字一行。”夏宝松断句:“雁飞南浦砧初断,月满西楼酒半醒。”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此句即承上“红藕香残”“兰舟”来。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2]
原文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李清照一剪梅2017】相关文章: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201708-29
李清照《一剪梅》英译11-11
李清照的《一剪梅》11-11
李清照一剪梅主旨11-11
一剪梅李清照大意11-11
一剪梅李清照鉴赏11-11
一剪梅李清照译文11-11
一剪梅 李清照翻译11-10
《一剪梅》李清照书法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