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作家晏殊的故事

2024-11-21 晏殊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人。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宋词作家晏殊的故事,欢迎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北宋词作家晏殊的故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我相信,这首调寄《浣溪纱》的小令,对于许多朋友来说,都不陌生。尤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令人们千古传诵,百读不厌。

  这首小令的作者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作家晏殊。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晏殊生于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他从小就是一个既聪慧又诚实的孩子。七岁的时候,他已经认识好几千字,还能写出通顺流畅的文章。

  北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江南地区闹旱灾,朝廷派遣两位官员分路巡视安抚江南。其中有一位官员叫张知白,他到江西抚州视察时,听说临川有一位叫晏殊的“神童”。北宋的都城在现今的河南开封,当时称“东京”。临川距离东京很遥远,属于穷乡僻壤。临川会有神童,张知白将信将疑,召来一试,果然名不虚传。他回京复命时,顺便报请朝廷特许晏殊不经过地方考试,直接进京参加会试。

  景德二年(1005)五月的一天,年仅十四岁的晏殊来到东京,参加会试。他看到都城里街道纵横,沿街店铺鳞次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来往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繁荣景象,打心眼里高兴。他白天游大相国寺,晚间逛州桥夜市,连日来遍游京师,兴奋极了。而那些从全国各地进京赶考的成年举子,不是投亲靠友,就是租赁寺庙闲房,整日焚膏继晷,温书备考。

  开考那天,从全国各地赶到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熙熙攘攘,有一千几百号。晏殊按时赶到考场。他仔细观察着,在这些举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也有少数长出花白胡子的老年人,只有一个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是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举子姜蓋。但跟这些大人们一起比试,他一点害怕的感觉也没有。他那张充满稚气的脸上,仍旧跟往常一样,带着可爱的笑容。监考官一声令下,试卷迅速发下来。晏殊接过试卷,先仔细地审题,然后凝神思考了片刻,便提起笔来沙沙沙地写了起来。他答完试卷,又检查一遍,就交上去。在他离开考场的时候,绝大多数考生还在那里用手托着下巴,冥思苦想哩。

  考试结果,晏殊和姜蓋两位少年举子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晏殊,援笔立成,意蕴丰富,词藻优美。宋真宗非常赏识晏殊。可是,丞相寇准却认为,晏殊是偏远的江南人,想抑制晏殊,推荐姜蓋。宋真宗不赞成丞相寇准的意见,反驳说:“朝廷开科考试,只凭才能取士。四海本是一家,岂能以举子生长地的远近加以限制?唐朝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属广东省)人,朝廷并没有因为他生长在边远的穷乡僻壤而拋弃不用嘛!”于是,赐晏殊进士出身。晏殊初试顺利通过了。

  但是,初试录取只是考取功名的第一步。按照规定,两天以后还要进行更严格的殿试。所谓“殿试”,要在朝堂上举行,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考试。初试录取的举子们来到朝堂上,看见威严无比的皇帝,不少人紧张得直冒汗。可是,别看晏殊年龄小,他却不紧张,神态自若,一如平常。轮到皇帝给晏殊出题了,皇帝让晏殊写一篇《长江赋》。晏殊一听题目,心里暗暗发笑。原来他在家里时写过《长江赋》,老师还给他做过详细的点评。这时候,他想:“如果做这个题目,肯定比较容易,而且一定能写得很好,但是这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再说,对跟自己同时参加考试的举子来说,有些不公平。应当怎么办呢?”他那乌黑明亮的眼珠滴溜溜转了几下,很快拿定主意,如实地报告皇帝。他对皇帝说:“陛下,这个题目我已在下面做过了,您能不能重新为我再出一个题目?”晏殊的话,让皇帝和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考进士,是当时读书人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考中进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荣华富贵一下子全都到手;考不上进士就得回家继续做平民百姓。当时,读书人都把考进士看做是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关键,谁都想走好运,碰上个容易的题目,好一举高中。有的人为了能考取进士,不惜重金贿赂考官窃取试题,也有的人千方百计取巧作弊。可像晏殊这样,碰巧遇到自己练习过的题目,却主动要求更易,这种事人们从来都没见过,甚至也从来都没听说过。这就难怪皇帝跟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啦。

  皇帝仔细端详着这个诚实可爱的少年,打心眼里感到喜欢。他跟几位陪考的大臣商量了一下,为晏殊重新命了题。新题目有诗、赋、论三道,晏殊依然很快答完交卷。皇帝接过晏殊的答卷,一边看一边连声称赞:“好,很好!真是品学兼优,难得,太难得!”

  晏殊当官后,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始终保持淸亷正直的作风。他官至宰相,注重兴学,奖掖后进,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都受到过他的提携。

  人物生平

  早而夙慧

  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是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至道三年改道为路,暂按路说)人。他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就能写文章,有“神童”之称。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晏殊的名声后,于景德元年(1004年)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与进士一千余人一同参加殿试,他神色不惧,很快完成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宰相寇准歧视江南人,想打压晏殊,真宗说:“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如前代张九龄辈,何尝以僻陋而弃置耶?”(但《湘山野录》记载寇准在应天府时,对晏殊极为赞赏,与该说不同)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臣十天前已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为秘书省正字,留在秘阁读书。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得到直史馆陈彭年的称许。

  景德三年(1006年),晏殊被召试于中书,事后转任太常寺奉礼郎。

  慎密得器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真宗东封泰山,晏殊被调为光禄寺丞,再任集贤校理。因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服丧。服丧期未满,就被召回任职,随真宗前往太清宫祭祀。随后奉诏编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不久,因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未被允许。后调太常寺丞。

  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第六子赵受益被封为升王,晏殊被选为升王府的记室参军,再迁为左正言、直史馆。同年九月,赵受益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祯,晏殊也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兼太子舍人,赐金紫。不久后又任知制诰、判集贤院。许久后,相继被调为翰林学士,充任景灵宫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礼仪院。真宗每次向晏殊征求意见,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真宗,真宗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驾崩,赵祯即位,即宋仁宗。仁宗少年嗣位,由嫡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臣议论纷纷,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这才使此事了结。事后,他得以升任右谏议大夫兼翰林侍读学士,刘太后认为他是仁宗在东宫时的旧臣,便额外加恩,授官给事中、景灵宫副使,判吏部流内铨。后参与编修《真宗实录》,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进升为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再迁枢密副使,自礼部侍郎转授刑部侍郎。

  获罪外贬

  后因反对授幸臣张耆为枢密使,晏殊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曾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于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数月后改知应天府。任地方官时,他曾大办学校,培养人才。

  再入中枢

  此后,晏殊再度获召入朝,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圣七年(1029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仁宗特意赐他绣癋,用来表示特别的恩宠。此外,晏殊还奉命主持了天圣八年(1030年)礼部的贡举。

  天圣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后第二次担任枢密副使一职,尚未正式就职,又在明道元年(1032年)改拜参知政事(副相),加尚书左丞。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将要拜谒太庙,有人建议她身穿衮冕前往。太后咨询晏殊的意见,晏殊举出《周官》后服一节加以谏阻。三月,太后逝世,仁宗亲政。当初,晏殊曾受命撰写仁宗生母李宸妃墓志文,里面说李宸妃只生了一个早夭的女儿。刘太后死后,仁宗得知生母的真相,同时向宰臣出示晏殊所撰志文,欲追究其责任,虽经宰相吕夷简的劝解,晏殊仍被外放为礼部尚书、知江宁府,旋即改知亳州,后带刑部尚书衔徙知陈州。后来,晏殊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担任三司使一职。

  宝元元年(1038年),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并出兵陕西,战事不利,边情告急。晏殊分析形势,奏陈四件加强军备的要务:撤消内臣监军,使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他的建议为仁宗所采纳。

  康定元年(1040年),晏殊被迁知枢密院事,同年九月加检校太傅,正式担任枢密使。后加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加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

  晚年生活

  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晏殊遭谏臣孙甫、蔡襄弹劾,遂以工部尚书出知颍州。其罢相的罪状包括在谏官反对欧阳修出为河北都转运使时故意不许、调动官兵来修自己的府邸以及对西夏过于软弱等,还可能有李宸妃墓志的旧账及八王赵元俨临终前对仁宗说晏殊“名在图谶”等因素。后又以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相继知陈州、许州等地。六十岁时,他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节度使,充任一路都部署、安抚使。后调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转拜兵部尚书,勋阶进至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临淄公(食邑一万二千户,实封食邑三千七百户)。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开封府医治,待痊愈后再出京供职。仁宗特意留下晏殊,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每隔五日觐见仁宗一次,仍以宰相的规格相待。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晏殊病情加重,仁宗想前去探望。晏殊知道后,立刻派人代替自己上奏说:“臣老病在身,很快将痊愈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正月二十八日(2月27日),晏殊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仁宗虽然亲自前去祭奠,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感到遗憾,特别为他辍朝两日;赠官为司空兼侍中,赐谥号“元献”,并在晏殊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轶事典故

  不敢越职

  据晏殊自述,他在担任知制诰时,曾被误宣入禁宫内。当时宋真宗已经病重,出示一纸文书给晏殊,其中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晏殊奏道:“臣是外制,不敢越职。”真宗点头同意,召来翰林学士钱惟演(翰林学士被称为内制,辖此事),晏殊又奏陈:“臣担心此事泄露,请留宿在学士院。”到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其内容与昨日所见大相庭径,晏殊深感惊骇,但不敢向外人说。

  质朴不拘

  晏殊入朝时,正逢承平之际,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宋真宗忽然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何,转天上朝复命,真宗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真宗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真宗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眷宠日深。

  晏殊做宰相时,女婿富弼做枢密副使,他便请求辞去所兼枢密使职务,宋仁宗没有允许,他受到仁宗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

  为人刚简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有一次,一个盗贼潜入晏殊家行窃,被抓获后,被晏殊施以搒击,直到昏死后才将其送官,结果刚被扶到开封府门,盗贼便因伤重而死。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

  晏殊生活俭朴。尽管早已显贵,却仍保持清廉、简朴的作风。

  • 相关推荐

【北宋词作家晏殊的故事】相关文章:

北宋晏殊蝶恋花赏析07-04

北宋晏殊蝶恋花原文10-08

晏殊晏几道10-25

浣溪沙晏殊09-15

晏殊简介05-20

《蝶恋花》晏殊01-31

蝶恋花晏殊05-31

晏殊的蝶恋花08-24

晏殊的《蝶恋花》06-06

晏殊的名句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