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父子在北宋词坛上影响深远,同时在小令创作上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们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他们既有相同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又具有不同的人生阅历、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自唐以降,父子同为词人者几希。唯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享誉文坛。尤以晏殊、晏几道父子在词艺上,特别是在小令上造诣颇深。晏殊上承南唐五代词“温香浓艳”的遗风,下开北宋词“温润蕴藉”之先河,晏殊《珠玉词》既没有关乎家国兴亡之重大题材,又没有心系黎民疾苦的深长叹惋。他的词大部分是描写男欢女爱、轻歌曼舞的生活;或写春愁秋恨,离情相思;或感叹人生短暂,时不再来。
而晏几道《小山词》的主要内容大都是描写他个人由贵变衰以后的抑郁和失意后的悲哀,对往事的回忆和困顿潦倒的深愁,成为贯穿他词作中的基本旋律。他在抒写个人浓重的哀愁与深沉的感伤之情时,由于是从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切肤之痛中概括出来的,所以不仅有其深刻内涵,而且还有其独到之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晏殊父子词风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以引方家之见。
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人文教育为晏氏父子的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素材
晏氏父子生活的时代在北宋的中期和中后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生活多样,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的日益发展壮大,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士大夫热衷于用诗词表达个人的情感,以及对生活和人生理想、成功失败的感悟,为词的繁荣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等。
加之封建统治的相对巩固,为士大夫实现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同时,长期奉行于封建社会的儒家传统教育,使得晏氏父子从小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封建伦理观念,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今后词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生活态度是造成晏氏父子词风差异的主要原因。下面请允许我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1.不同的人生阅历。
晏殊,因神童举荐,尚未成年就已经跻身朝堂,之后在仕途上稳步升迁,中晚年达到人生的辉煌,晚年虽遭遇挫折,但仍然功成身退。在他官高禄厚之后,喜欢宾客,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从容淡雅之笔,写升平富贵之态,写得神清而气远。如《浣溪沙》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无可奈何”一联属对工巧而流利,深挚而又自然地表现作者悼惜春残、感伤年华飞逝的心绪。
其子晏几道则没有那么幸运。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他生长在富贵殷实的官宦之家,从小恃才傲物。可是好景不长。小晏二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从此他遭遇坎坷,不但终生仕宦不得意,而且还受到种种意外的磨难。正由于他亲历了盛衰不同的环境,饱谙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而多作感伤惆怅之词,以寄托自己的哀愁。他晚年在汴京所作《阮郎归》词即可看为他人生的写意。
2.不同的价值取向。
晏殊长期从政,内心深处一直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故而积极进取,在功成名就之后,有一种适然自得的成就感,追求闲适散淡的生活情调。加之受南唐五代词风的影响,所以词风追求富贵华丽,感情表达含蓄而内敛。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而晏几道因家境的败落,仕途的不得志,郁郁寡欢,纵情于声色犬马和山水田园,因而作品多描写男欢女爱、个人的悲欢离合以及享受生活后巨大的落差。内容丰富多彩,感情深挚而哀怨。如其代表作《临江仙》可见一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3.不同的生活态度。
晏殊身居高位,位极人臣,生活上富贵而不淫奢,一切都合乎封建礼法制度,不敢越雷池半步,词风上亦如是,书写人生的欢乐,虽喜用艳词丽句,也不煽情放肆。如“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晏殊的诗句,洗净了荣华富贵的庸俗气息。而晏几道因仕途不畅,家道中落,蔑视礼教,生活上奢靡放荡,纵情于声色犬马,流连于勾栏瓦舍,放歌于山水之间,词风上大开大合,歌吟情爱的不长久、生活的不如意、享乐的稍纵即逝,以及人生失意的深切悲伤和哀愁。如“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G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等。
总之,形成词风的差异多种多样。由于以上的相同和不同,才使晏氏父子有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晏殊题材狭小,视野广阔,胸襟旷达,词作多闲情逸致之篇,而晏几道则题材广泛,视野狭窄,感情深沉浓郁,词作多感伤之辞。后世有人认为晏几道在创作上造诣超过晏殊。
拓展阅读: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其时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0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朝为官50多年,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时萦绕于心,其诗作《崇因寺》(在今进贤县境内)、《金柅园》(在今抚州市一中校园内)、《麻姑山》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人民对这位“宰相词人”,也是怀念和崇敬的,抚州市城区有一条街被命名为“同叔路”。此外还有“晏殊纪念亭”、“金柅园诗碑”、“二晏桥”(又名“二仙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