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赏析1
作品原文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作品注释
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⑵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⑶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
⑷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
⑸棹:同“櫂”,划船的桨。长的叫櫂,短的叫楫。这里指船。
⑹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⑺寻思:不断思索。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作品译文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作品鉴赏
此词起二语,写在饯行的酒席上别情依依。“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
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词牌简介
踏莎行,词牌名之一。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另有《转调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是别格。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惜余春》、《阳羡歌》、《晕眉山》、《踏云行》、《潇潇雨》等。
作品格律
格一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格二(转调踏莎行)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平仄(韵)。
平平中仄,平平中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平仄(韵)。
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赏析2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离别,离愁
【名句】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出处】
宋,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译注】
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说明】
《踏莎行,祖席离歌》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咏别情。上片写饯行的情景,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对行者的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赏析】
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一幅春江送别图浮出水面,语言含蓄婉转、平易简约,具有婉约之美。词的上阙写席间送别、行人分手的情景。“香尘已隔犹回面”,是刚分手时的情景,当时落英缤纷,香尘满地,二人还在频频回头相顾,不忍分割。“行人去棹依波转”,离人已经坐上行船起棹远去,而清波依旧多情,缓缓地散发着恋恋的波纹,可见两人情深缠绵,不忍分别。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下阙写离别之后的情景,诗人独自登上画楼清阁,极目远眺,多么渴望能够再见友人,可是“高楼目断”,含愁极望,所看到却只是昏昏斜阳。“只送”二字,写得清怨至深又无可奈何,令人顿觉感动。至此,从上阙的席间离歌到离别去棹,一直到下阙的离别登楼望眼欲穿,全词都在营造一种哀伤幽怨的氛围,直到“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句,全词的'感情算是喷薄而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愁和怨,尽数表达。
“无穷无尽是离愁”,离愁它无穷无尽,纠缠着我,我无法摆脱,“天涯地角寻思遍”,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这两句缱绻情深,直教人听得潸然泪下。全词的情感,全都汇聚于此,惘惘然的离怀,无边无际,回音不绝。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赏析3
踏莎行
(宋)晏殊
祖席①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②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①祖席:饯行的酒席。②居人:家居的人。这里指居留原地的送行者,相对于后面的“行人”。
8.有人评价:下阕中“只送”二字,语似平淡,含义却深婉曲折。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9.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8、“只送”二字,描绘出“居人”在斜阳晖照之下,登楼远眺,不见“行人”的小船,只看到眼前渺渺的平波向远方流去的孤独身影。“只送”表现出了送行者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
9、①直抒胸臆。“魂消”“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两处直接抒情,将相思之情写到极致,含蕴无尽,表达出缱倦缠绵的深情。②借景抒情。词中借“祖席”“长亭”“马嘶”“棹转”“画阁”“高楼”“斜阳”等意象写别情之深,相思之苦。
赏析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踏莎行·祖席离歌(1)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这是一首送别的词,也可说是闺情或闺怨词。大家不必拘泥于到底是送别时写的,还是送别之后写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相比其他的,要无趣的多。不管是送别时即席歌唱的,还是送别后,在一个暗夜里的怀念,在词中所涌现的真情,都一样让人感动。因为,所有的文学,都不过是一种过去时或正在成为过去的.人事。
唐圭璋老人在他的著作《唐宋词简释》中这样评价此词:“此首为送行之作,足抵一篇《别赋》。起两句言饯别。‘香尘’句言别去,香尘已隔,而犹回面,极见缱绻不忍之意。‘居人’两句,一写去者,一写送者,两两对照,情景如见。换头一气蝉联,因行舟已依波转,故必登楼望之。但转瞬更远,即登楼望之,亦不得见,只余斜阳映波,徒教人目断魂销也。通体自送别至别后,以次描摹,历历如画。”
晏小山有一首词,仿佛是这首词的翻版。晏小山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就两首词而言,晏小山比其父晏殊走得更远。他干脆这样说:“别后你不要再寄书信了,爱情原来如同云雨一样无从把握。”他比其父晏殊看得更加透彻。其实,一个人的文字,就是这个人人生经历的一种沉淀。晏小山由于是一个痴人,不喜欢溜须拍马,更不喜欢依靠父亲那些朋友,所以一直处于最低的阶层,他尝受的悲苦比晏殊多很多。他的哀痛,也比晏殊深很多。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古人相当重视送别。不论是自己的朋友,还是自己的恋人,只要一离开自己,就送别,把酒,折柳,用泪眼和伤心相送,且送出很远,很远,都不想回来。写到这里,我总是会无端地想到冒辟疆和董小宛。
冒辟疆在《影梅斋忆语》中这样说:“越旦,余亟欲还,友人乃仆从咸云:‘姬(指董小婉)昨仅一倾盖,拳切不可负。’仍往言别,至则姬已妆成,凭梯凝睇,见余舟傍岸,便疾趋登舟。余具述即欲行,姬曰:‘我装已成,随路相送。’余却不得却,阻不忍阻。则浒关至梁溪毗陵、阳羡、澄江,抵北固,越二十七日,凡二十七辞,姬惟坚以身从。登金山,誓江流曰:‘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余变色拒绝,告以期迫科试,年来以大人滞危疆,家事委弃,老母定省俱违,今始归,经理一切。且姬吴门责逋甚众,金陵落籍,亦费商量,仍归吴门,俟季夏应试,相约同赴金陵。秋试毕,第与否,始暇及此,此时缠绵,两妨无益。姬仍踌躇不肯行,时王木在几,一友戏云:‘卿果终如愿,当一掷得巧。’姬肃拜于船窗,祝毕,一掷得‘全六’,时同舟称异。……不得已,始掩面痛哭,失声而别。……”
这是董小宛去世之后,冒辟疆写下来的回忆录。古人的痛处,在此段清晰可见。因为别离从来都是人类的一种疼痛,所以,柳永才会“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赏析】相关文章: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全文及鉴赏07-16
晏殊《踏莎行》翻译赏析03-30
《踏莎行》晏殊的词作鉴赏11-01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全文及鉴赏07-30
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全文及鉴赏07-26
踏莎行 秦观赏析04-13
《浣溪沙》晏殊赏析07-15
晏殊《蝶恋花》赏析04-20